但是萧墨提出的不是疑问。
萧墨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萧墨认为「理」的客观性可能导致道德实践的外在化。
于课堂上,萧墨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万物一体的观念说了出来。
听完之后,王先生勃然大怒,与萧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先生和萧墨的辩论只是一知半解。
那一些贵族子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是觉得萧墨似乎触碰到了王先生的底线,竟然惹得先生如此生气。
「萧墨,没有通过广泛「格物」积累,和对天理的深刻理解,所谓的「行」就是盲目的、缺乏依据的。你今日的这个说法就是空谈心性!」
「可是老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真正的认知必然包含行动的指向和动力。
真正的行动是认知的自然实现和完成。
二者不可分割。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知道了却不行动,说明这个「知」并非发自本心良知,只是浮浅的表面认知或口耳之学。」
萧墨反驳道。
「你你.」
王先生指着萧墨,许久未说出话,最后只是衣袖怒挥。
「今日课程到此为止,萧墨,你明日不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