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学子们端坐在讲堂中,却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一心只等着先生发卷。

今日月课,非但是学生们入学后的第一次大考,也是书院革新后的头一次考试。院方十分的重视,连监考都换成了平日没见过的先生。

监考先宣布了规则,月课考一上午,分两场,第一场帖经墨义,第二场制艺。

第一场考试时间为六刻。卷子发下来一看,帖经题二十道,墨义题十道。

题量着实不小,但对在座的学生毫无难度。这场考试主要是为了督促他们知新不忘温故,逼着他们按时复习经义和朱注,所以做对了不会加分,但做错了会扣分。

这一场苏录也答得十分轻松,早早做完题又仔细检查了两遍。像他这种『偏科严重』的学生,绝对不能在自己会的地方出一点错。

第一场结束后,学生们稍事休息,紧接着开始第二场制艺。就一道题,要求不超过五百字。考试时间却加长到一个时辰,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苏录拿到题目一看,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

从内容上这是一道小题。从格式上叫双扇题,意思是两句并立,作文时自然也要两头兼顾,是一种很典型的题型。毕竟刚开学俩月,肯定得先收着点,不会在出题上作妖。

但以某山长的尿性,不作妖是不可能的。这题难在这两句本身,非常不好把握……

难点不在句读,在大明朝,没有第二种句读。事实上,在梁启超之前,都没有,也不能有……

难点是对这两句的注解。自汉唐至今,先儒便众说纷纭,大体可分为两种,『愚民』说和『民愚』说,前者解作『愚弄民众』,后者解作『民众愚昧』。

既然是写八股文,自然是以《论语集注》为准,苏录回忆朱子曰:『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意思是『百姓能够被引导,去遵循那些本就合乎道理的必然准则。却不能让百姓明白,这些道理背后的深层原因。』

朱熹还引用了程子『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解释了『使由、使知』两句,强调了民愚说,而批评了愚民说。

学子往往会陷于这两种说法之间,虽然一定以朱子的民愚说开头,但写着写着就会滑向愚民说,从而与朱注相悖。

但用苏录的申论写作法,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他先用『题干拆解法』圈出题目的关键词,『民、由之、知之』,明确必须围绕『使民由之与知之的辩证关系』建立核心论点。

思索片刻,苏录决定以正破兼明破来破这道题。

他目前还没法将自己所思所想,直接用文言表达出来,只能先半文不白地打个草稿,于是破题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