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对于现代人来讲,听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什幺「仁」不「仁」的,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似乎在生活中也没有发挥什幺重要影响,所以没有太大的价值。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对于现代人来讲当然如此,因为现代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作为物质基础以及原子化的公民作为必要前提下,是可以靠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的,现代社会能够保证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效果,犯罪成本极高。

但古代并非如此。

古代想要单纯地靠法律来长期维持社会稳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就没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所以任何王朝都做不到。

而古代维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一套能够形成天下共识的道德观念体系。

这套道德观念体系不仅百姓要认,士人也要认,这就需要在符合现实情况的前提下具有完备的哲学逻辑与正义性,否则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而从孔孟以来,「仁」始终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里最重要的几块道德基石之一。

所以任何哲学上的理论突破,都不能以动摇这些道德基石为前提,否则的话,整个社会都会出现人心惶惶、动荡不安的情况。

陆北顾思考片刻后,说道:「伯淳兄忧『矛盾』或遮蔽『仁心』,此乃护持根本之赤诚。但我以为,若论『仁心』,无法离开『天地之仁』。」

「天地生物之心,即是大仁。此『仁』之流行,正在于阴阳矛盾之『和』而非『斗』,春生夏长,乃阴阳调和,生机勃发;秋收冬藏,乃阴阳转化,涵养生机。此即天地之仁,人得天地之中气,故能体认此『仁』。『恻隐之心』正是人心感于外物,其内在仁性与不忍之情此矛盾交感而自然生发之结果。」

「此交感所生之仁心,非否定矛盾存在,而是以仁心去认识矛盾、调和矛盾、引导矛盾向生生不息之『和』转化。故『浑然与物同体』之境界,才是洞察万物矛盾后,以仁心贯通所达至的境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