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静静看着这一幕。
理性往往都想要实现超脱,但在超脱之前,凡人仍旧只能在尘世仰望,
那幺引入各种视角以及原则来达到这种超脱,便是凡人的必经之路。
朱熹的格物致知如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如此。
如今袁洪愈将主观能动性缝补进理学如此,薛应旅坚守意识的超然,更是如此。
可惜,这些出于理性的需要而预设的视角,以及假定的原则,并不能说服所有人。
因此诸多学派之间,才有了诸多纷争。
若是看到了论辩双方的主张都有根据,会让人犹疑不定。
若是人们对于这一纷争失望,则会走向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是道学丧失生机,糜烂腐朽的最大因素。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二百年之后,同样会走入相同的境地一一虽然一者的行而上学是物理学之后,一者的形上学是伦理学之后一一可惜结果有所不一样的是,此处在异族入关后,道学失去了焕发新生的可能。
而如今的道学,正是要重新定论,进行自我审视,继而走出这个困境。
这是朱翊钧现在推波助澜的事。
或许,他想的也不一定对,但谁让他受国之不祥呢?
朱翊钧敲了敲椅子上的扶手,发出些微声响。
「袁公之本体,在于天理。」
「薛公之本体,在于良知。」
「王公之本体,泯于虚无。」
「李公之本体,抽象于世。』
众人的注意力,本身就留了一部分在皇帝身上。
此时皇帝一开口,众人立刻止住了争论。
眼中闪烁惊疑,静静等着皇帝开口。
『我以为,人之本体为何物?」
朱翊钧自问自答:「在乎认识!」
道学形本质上是「伦理学之后」,只不过采取了一种认知哲学的模型而已。
它即使涉及了一些认识论问题,也不是为了借此来追求「真理」,以便获得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知识,而只是为了给人的伦理行为寻求某种宇宙论的根据和认知上的辩护。
在老子那里,在认识论上只限于一种「涤除玄览,能无症乎」的直觉观照,只要凭藉这种观照,就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直击形而上的本体。
到朱熹,当其说出「格物致知」,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工夫」时,常令人误解为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其实与客观事物的知识没有什幺关系,不过是通过待人接物而懂得在君臣父子的伦理体系中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而已。
到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便更是如此了,已然抛弃了认识论,直奔心性感悟。
而伦理学之后,需要向哲学靠拢,最直接的关系,便在于认识论。
所以。
道学需要在认识论上,重新开发。
继而从伦理学,慢慢走向一门真正的哲学。
朱翊钧再度重复道:「在乎认识!认识事物的因果,是人最超然的本真。」
「就如薛公所说,石头发热,是我们认识到是太阳之照射。」
「也如王公所说,万物皆映照于心,分隔唯我之外。"
众人静静看着皇帝。
「人之本体,以认识而自现;格致外物,以认识而通达;纯粹理性,以认识而存在;实践经验,以认识而映照。」
「区别我与世界的因果,是『我』的本体所在。」
「格致万物的因果,是内圣外王最根本的途径。」
「依托纯粹,将经验化育为『知』,是因果最直接的体现。"
「自我与世界,先天与后天,皆以认识而联结。」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万物?」
「由思维建立起来的、人性的意识内容,首先并不显现在思想的形式中,而是显现为情感、直观、表象的形式。」
「这些并非是朱子的『知』,王子的『良知』,因为还不够纯粹。」
「袁公说格物致知,当如何来格?」
「薛公说先天之能,当如何变现?」
「王公说我思故我在,又如何映照于『思』?」
「李公说遵循于世,当如何将道德抽象而出?』
「以予愚见。」
「超越万物之上的纯粹抽象的性质,理当可以成为运用于具体事物之上以获得真理的工具。」
「譬如良知的普遍形式,便是普通的知性无须指导也能够作出分辨。」
「无论仁也好,义也罢,任一良知应当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承认的原则。」
「其判断形式,理当是先天而普遍的。」
「而认识的形式,也当有最为普遍应用于认识的『工具』。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经将人伦道德通过天地万物的变易而来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这是儒门的必修科目。
至于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与尊卑贵贱男女和贤人之德究竟有什幺关系,
易经并没有论证,当然也不需要论证。
这是伦理教化的模型,只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
好在如今已经失效了。
朱翊钧可以强行拽着如今这些「宗师」,看一看伦理模型之外的风景了。
「朱子的格物也好,王子知行也罢,无不是在纯粹理性之中演变。」
「槟弃了人之第一先天,认识。
「从道德认识意义而言,内圣并非是每个人生来已经到手的,
,『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天德良知」。」
「从道德实践意义而言,外王也并非疏离于世的,独自完成的,依赖于自我感悟的『独角戏』。』
『那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
「我说,包括道德因果以内的一切万事万物之因果。」
「我说,包括道德实践以内的一切万事万物之实践。」
「到绝巅高妙,才有一念之微。」
『穷后天之极,才有先天纯粹。」
「我认为,这才是人之本体,这才是观察世界应有的视角。」
朱翊钧看向台上几名宗师,台下一众看客:「诸公,探讨一下。」
(这一部分太难啃了,终于吃完了,接下来就是正常剧情了,昨天一天假,全勤又拉闸,看在八千字的份上,有没有月票吃吃。(这部分不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