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寿、庐三州的大型斋科仪、祈福灾,度亡超荐全部都是由他们这一支来负责的。

所以老道士不是什幺乡野杂毛道士,而是大唐官府封册的高功。

而为了在赵怀安面前留下印象,老道士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本事,非要将这场大型科仪操办好。

只见他头戴五岳冠,持桃木剑,步九幽破狱罡,诵读《救苦经》,要开鬼门关。

忽然,老道士脚,持剑面北,叱咤如雷:

「开幽暗,破铁围,亡魂从此出轮回!」

而在他的身后,他的徒弟冲虚开始三跪九叩,而赵怀安也跟着跪在地上,作为这些无父无母,

无子无女的阵亡将士的亲人,随拜。

他的身后,全军吏士皆如此,只是他们没有穿麻衣,而是手臂绑了一条麻布,然后跟在赵怀安一起,向阵亡兄弟下拜。

兄弟之情,在此刻得到了升华。

没有父母,我们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没有子女,我们的子女就是你的子女,兄弟们,不要担心死后无人祭祀,我们在,儿子在,那就是年年香火不绝。

这三跪九叩间,有些也是孤苦伶仃的吏士们,忽然就哭了。

保义军是他们的家,这里都是他们的兄弟!而最前面那位大豪杰,就是他们的大哥!

随着全军跪拜,此时的氛围更加庄严肃穆。

甚至赵怀安都有一种感动,好像有光从天上照下,驱散着寒冷,温暖着他们的心,也照耀着阵亡兄弟们离去的路。

前头老道士再踏天罡步,最后从小徒弟那边接过一面书有「保义」字号的引魂幡,自此这些寿州县卒也是他们保义军的一员。

而那些守在棺木边的保义军吏士们,也在棺木的右前方插上一面铭旌,上书这些战死吏士们的官阶、称呼。

然后老道士冲后面的赵怀安点头,示意他上到坛前。

赵怀安深吸一口气,严肃地跟了上来,然后在老道士的带领下绕着祭坛三周,并唱着《送魂歌》:

「魂兮魂兮,随幡上升,逍遥碧落,永脱幽冥」。

唱着,老道士就举着那面引魂幡,幡顶系纸鹤,象征亡魂乘鹤升仙,不受幽冥之苦。

而于此同时,和这些死难者相熟的袍泽则开始撒着他们亲手剪好的纸马,一边扔一边喊着他们死难袍泽的名字。

这就是招魂。

这个从周代以来传袭下来的丧仪已经是葬礼中非常重要一环,不仅仅是人们在除不祥,更是亲人做最后的思别。

他们冲着北方连喊三声逝者的名字,期盼鬼神能让死者的魂魄从幽阴之地恢复肉身,死而复生。

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祈盼罢了,可当招魂幡高高飘扬,当将士们悲戚的呼喊此起彼伏,所有人的脑海里都回忆着逝者生前的画面。

也许这就是葬礼的意义吧,让这些逝者依旧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活在活人的记忆里。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军中袍泽们愈发见伤,已经难掩伤逝的泪水。

只有经历过战场上同生共死的人才能明百这一份纯粹的袍泽之义。

但招魂结束后,朴散子老道士便对赵怀安点头道:

「吉时已到,可以入土安葬了。」

赵怀安眼睛也是红红的,点了点头,然后走回棺前,此时赵六递给他一盘米饭。

他望着棺木里年轻雕枯的面容,悲忍着,用手抓起一捧米饭放在了户体的嘴边,

本来按照传统,需要在刚刚死的时候就将米饭放进死者的嘴里,但现在战场条件所迫,当为这些死难将士收敛好户体后,已经是第二日了。

此时,户体已经僵硬,赵怀安只能将米饭放在了他们的嘴边。

这就是葬礼中的「饭含」。

这种仪式最开始朴的素愿望可能只是想让死者能在去阴土前再饱食一顿,但到了后面就更加复杂了,上层的人已经不再用米饭,而是用珠玉代之。

他们人上人们认为饭含用珠宝代替,可以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但在这里,赵怀安依旧坚持最传统的饭含仪式,当然,这些普通的吏士在礼法上也只能饭含米饭。

赵怀安从第一个棺木开始,从头到尾挨个饭含,三百一十二具尸体,赵怀安就施了三百一十二捧米饭。

一路上,赵六捧着米饭一直跟在赵怀安身边,后面的人不断给他们添米饭。

就这样,全军将士们都这样看着,全场雅雀无声,他们从使君身上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

原来使君真的在乎兄弟们,在乎咱们的感情、尊严和体面。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