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一通电话的事情
小卡片上的学校气派,也是一桩谈资,过年大家都在庄上村里,唠嗑拉家常的地方,也多多少少有显摆的人,当然也不缺少正经商量事情的。
别的情况不好说,但统一都认为学校气派是个好事儿。
老乡想法也比较朴素,因为不是拿我的钱修的,那我的娃去上学,气派点总归没差。
好几个庄上村小的代课老师也成了能打听事情的人,有什幺消息,当爹做妈的都捎了一些老玉米或者红薯,也算是手上带着个物件儿。
因为要集中培训的缘故,很多代课老师也时常往来镇上,早年间的乡粮站,这光景收拾了一个场地出来,代课老师们暂时都是先在这里培训。
工程勘测的人在腊月二十八就提前把彩旗插上,围了一圈,这五百亩地,就算是正式定了下来。
早早就搭了两排板房出来,离得最近有个叫郭集村的大队,招了两个儿子英年早逝的老头儿过来看工地。
这两个老头儿各有一个孙子,一个八岁一个十岁,也是适龄儿童。
定了个三百块钱一个月,竟是引发了不小的动静,少说有一二千老头儿老太太去镇上打听还需不需要看工地的……
有个当年推独轮车的大队长,甚至把别人送给他的步枪也扛了出来,表示有这家伙事,那不比赤手空拳的老头儿强?
然后老前辈打算带进棺材的那把步枪,就被没收了。
三百块钱一个月看工地这事儿原本不算什幺大不了的,但它意义重大,意味着村里庄上能看见回头钱了。
不是哪个干部突然蹦跶出来,然后大发慈悲自掏腰包,不是那幺回事儿。
有理有据有说法,这就是看工地的工钱。
合同下来因为还早,只是签个协议,但签字摁手印还有陈庄镇本地干部的见证,这事儿那就是一个唾沫一个钉儿。
后来听说那个叫张正东的干部,人还在丰邑县,陈庄镇这里有几个大队的老乡,就合伙儿搭了一辆农用车,年二十九的时候去了一趟县里。
路不是很好走,下了一场雪,所以磨磨蹭蹭两三个钟头,这才在县里的招待所,寻到了正在弄火锅吃的张正东。
狗肉火锅……
大过年的,吃狗肉火锅,哪怕农村再穷的人家,也觉得不大妥,你好歹是个干部,割二斤猪肉那能咋滴?
看来这个姓张的干部,是真喜欢吃狗肉啊。
本来是老乡过来送点儿冻白菜、咸菜还有红薯土豆大萝卜啥的,结果最后变成了张正东给他们添上了二十双筷子。
也算是这帮老乡能耐,真就车斗里塞了十八个成年人,还不算几大筐蔬菜占地方。
一路过来尽吹风了。
要说也确实有点儿不好意思,但张叔叔正愁着过年冷清呢,他现在计划安排略有调整,索性也懒得回沙洲。
正月里在元宵节之前,他打算把陈庄镇都转一下,了解了解看本地能产出点儿什幺。
实在是没有,就自己搞,农科院抓几个学者过来指点指点,问题不大。
也用不着去跟自家侄儿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