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只有一周,奥匈帝国不仅防守成功,还把义大利军队打得丢盔弃甲。

双方军队第一次碰面的战果,义大利军队伤亡高达8.75万人,奥匈帝国军队伤亡4.62万人,双方战损比接近2:1。

前线的失利在义大利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让民众满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不仅更换了前线军队的总指挥,还罢免了好几个将军的职务,将这些军的指挥官全部换上自己人。

不得不承认,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还是有几分手段的。

虽然前线失利是一个坏消息,但要是能趁机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对义大利王室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义大利民众当然意识不到国王正在趁机向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心腹。在义大利民众看来,虽然军队的表现有些糟糕,但国王及时更换前线军队总司令的行为,还是有几分靠谱的。

义大利民众当然不觉得义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他们认为前线作战不利是指挥官的锅,换一个指挥官就能改变前线战斗的局势。

至于被裁撤的那些将军,既然他们打了败仗,那又有谁会在乎他们的死活呢?

一边向军队中安插自己的心腹,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一边命令政府加急动员,向前线运送更多的军队。

经过几天的战斗之后,义大利军队的人数差距被逐渐弥补,奥匈帝国也在不断向西部边境派遣更多的援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义大利政府除了增兵之外,其实也没有其他选择。

要是义大利军队再不拿出一些成绩出来,恐怕义大利就真的变成欧洲各国的笑柄了。

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催促之下,义大利政府很快动员了近20万的军队,并且将这些军队送到了战场。

义大利的预备役制度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

毕竟义大利自统一以来,既没经历过什幺像样的战斗,也没有太过强大的敌人。

常备陆军的不断增加,是因为义大利的战略野心外加盟友德国的建议。

但在预备役方面,义大利的预备役人数时常保持在30万人左右,这也是义大利在战争前一个月动员的极限。

在向前线增兵20万人之后,义大利在前线战场的军队人数已经增加到了43万人。

而奥匈帝国这边,虽然维也纳政府也在向边境不断的增兵,但因为奥匈帝国大部分军队都在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的原因,增兵的速度实在有限。

在义大利军队人数已经增长到43万人的情况下,奥匈帝国的军队人数始终只能保持在20万人左右,眼看着人数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就在义大利政府以为前线能有所进展的时候,义大利军队再次让欧洲各国大跌眼镜。

在边境城市科巴里德,义大利军队向奥匈帝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奥匈帝国在此只驻扎了数千人的军队,而义大利负责发动进攻的有两个师共计3万人的兵力。

义大利军队的身后就是边境城市乌迪内,这里拥有相当充沛的军火和物资,压根不需要担心后勤补给的问题。

而奥匈帝国的身后没有任何补给点,武器装备和物资都需要政府源源不断的从维也纳运送。

在这种情况下,义大利军队按理来说应当很轻松的就能攻克科巴里德。在不在乎弹药消耗的情况下,甚至能够用极短时间就攻克这座边境小城。

可现实给义大利军队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这座只有数千人防守的边境小镇不仅没有被义大利军队迅速攻克,反而成了义大利军队的坟场。

光是逐步攻克小镇外各个防御据点,就让义大利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奔赴战场的义大利士兵不管加入军队的时间有多长,他们都没怎幺经历过战争,是没有什幺丰富的战场经验的。

这些在防线最外围的奥匈帝国军队,用各种各样的陷阱让义大利军队吃了大亏。

虽然每个小型防御据点只有数名奥匈帝国士兵防守,但义大利军队每攻克这幺一个防御据点,都需要付出数十人的代价。

将科巴里德周边的小型防御据点全部拔除之后,义大利军队猛然发现,自己这边的伤亡已经高达数千人。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