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崇祯已换上了常服,端坐于御案之后。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三人都赐了座。
崇祯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朝鲜之事,朕意已决。」
三人精神一振,朝鲜那边的求援消息才到,没想到,万岁爷已经有对策了!
「建奴势大,我朝内忧未靖,元气未复。此刻倾国远征,寻求与虏决战于三千里外,非但胜算渺茫,更会耗尽国力,动摇根基。此非智者所为。」崇祯三言两语,就定下了大方针。
黄立极等三人闻言,心中稍定,知道皇帝并未被「速胜」之论蛊惑。
崇祯继续道:「然,朝鲜必不可弃!弃朝鲜,则失藩篱,寒天下之心,更壮建奴之势。故,必须援,且要『大张旗鼓』地援!」
既要持重,又如何大张旗鼓?那就是要.三位重臣一脸恍然,已经明白小皇帝的良苦用心了。
朝鲜恐怕不在大局之内啊.
崇祯接着往下说:「朕所谓『大张旗鼓』,非指兵马钱粮,而是指『声势』与『方略』上!朕要你们在廷议上,力推一个『数千人规模』的『大举援朝』计划!」
「数千人?」王在晋立刻捕捉到了关键,「陛下的意思是……」
「不错,」崇祯目光锐利,「兵,只出数千精锐。但是要让朝鲜人相信有数万天兵来援!朕有三个要求!」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舆图前,三人连忙跟上。
「其一,保王!」崇祯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汉城以南的沿海区域,「首要之务,是派遣精锐,不惜代价,将朝鲜国王李倧及其宗室、大臣,安全接应至如江华岛这般易守难攻之处!国王在手,则朝鲜大义名分在手!此事关乎全局,必须成功!」
「其二,守岛!」他的手指在江华岛及周边岛屿画了一个圈,「以接应过去的精锐为核心,汇合逃难而至的朝鲜官军,凭藉水师之利,择险要处,大量构筑棱堡、铳台!朕会派熟知西法筑城术的亲军将领前去主持。要将这些岛屿打造成插在建奴身后的铁钉,让他吞不下、啃不动!让他时时刻刻需要分兵防备,消耗其钱粮兵力!」
「其三,援朝抗奴!」崇祯的声音陡然提高,「告诉朝鲜君臣百姓,天朝援军已至,王师将与朝鲜军民共抗胡虏!朕将会支援朝鲜各地义军、官军,袭扰建奴粮道,攻打其薄弱之处。一句话,要发动朝鲜上下,为了其家国社稷,为了抗奴大局,不惜一切代价,去缠住、拖住、耗住建奴!」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位心腹重臣:「此三策,核心便是一个『耗』字!用最小的代价,将建奴主力长期拖在朝鲜泥潭之中!为我整军、理财、安内,争取最宝贵的时间!」
黄立极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深意,皇帝的意思就是忽悠朝鲜死战,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人。他立刻躬身:「陛下圣虑深远,老臣叹服!此策实乃老成谋国之举!」
王在晋作为兵部尚书,更是看到了崇祯所用之策的高明——挟李王以令朝鲜啊,他当下兴奋道:「臣明白了!如此,则我主力未动,国本无伤,却能让建奴在朝鲜进退失据,疲于奔命!妙计!」
毕自严也松了口气,数千人的粮饷,户部挤一挤还是能凑出来的:「陛下放心,若只数千精锐,户部必当竭力保障,不使其有缺饷之虞!」
崇祯点点头,最后叮嘱道:「明日廷议,必有主张浪战速胜者。尔等便以此『保王、守岛、援朝抗奴』三策应对。要言之凿凿,此非怯战,而是『以朝人守朝鲜,援朝鲜以耗奴』之上策!至于移藩、市舶等事,乃国之根本,绝不可因朝鲜战事而延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