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干清宫西暖阁。
崇祯坐在御案后,脸色阴沉得像窗外的天色。他面前摊开着几份奏报。
徐应元和杨嗣昌垂手站在下首,大气不敢出。
崇祯先拿起的是周王的明发奏章。他看着上面关于韩王「深明大义」和其子「忠心可嘉」的字眼,嘴角抽动了一下,露出了一丝苦笑。
这韩王的儿子想要「进步」.还要当知县,不好安排啊!
不过崇祯也知道,周王没得选。韩王又不是不配合,粮食给了,入京享福也应了,就三个儿子要安排一下,也合情合理吧?不过知县官不好安排,倒是可以给个侍卫当当
接着,他看了周王的密奏。当看到周王详细叙述如何与张献忠交易,用人口、铁器、火药换粮时,崇祯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但也没多说什幺。
高迎祥这伙人已经在机缘巧合下趟出条活路了河套垦区被他们拿下了,那里可有开垦二三百万亩良田的可能,养活几十万人不在话下。
不过真到了高迎祥变成「河套高氏百万石」的时候,他还有没有造反的劲头呢?就算有,也不会当流寇了
「陛下,」杨嗣昌见崇祯脸色稍缓,才小心翼翼地开口,「辽东最新密报。」
「讲。」
「黄台吉在朝鲜,手段愈发凌厉。他那『文字狱』,不光杀人,更是抄家灭族,将朝鲜各地书院的田产、两班贵族的产业尽数没收,转为官田,直接征税。」
杨嗣昌顿了顿,语气凝重:「此举……看似酷烈,却极大增加了后金的税源,削弱了朝鲜本土反抗力量。据报,普通朝鲜平民,因少了层层盘剥,短期内负担反而减轻,对后金统治的牴触有所减弱。黄台吉正借此更高效地编练朝鲜新军,征集粮草。其人力物力,聚集之速,远超以往。」
王在晋补充道:「还有塞外军报,河套流寇已与林丹汗遗孀囊囊大福晋合流,其势大张,恐成西北巨患。」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但崇祯却是一脸平静——因为他遇到过更坏的情况!
就在这时,一个司礼监太监轻步进来,呈上一份奏疏。
「陛下,京西县知县吴伟业,呈报京西新区规划纲要。」
崇祯接过那本规划纲要,起初只是随手翻着。可看着看着,他敲着案面的手指慢了下来,目光也凝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