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屠格涅夫参加巴黎沙龙的这段日子里了解到的事情,而在了解之余,屠格涅夫也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社交能力,一步一步地在巴黎的沙龙当中攀爬。

当然,主要还是请人吃饭。

到了现在,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屠格涅夫也总算是摸到了巴黎最为顶级的沙龙的边缘。

说起来这一切着实不易,毕竟就按上述所说的巴黎文坛的风气,屠格涅夫这种在本国都远未真正成名的俄国作家可谓是受了一肚子的窝囊气,寻常的漠视和排挤也就算了,最不能让他忍受的还是地道老巴黎人对俄国以及俄国文学的偏见。

大致意思就是你们那沓能出什幺好玩意?就算是其它东西先不说了,单说文学这一块,你们俄国文学界算有人捆一块都不配给我们老巴黎人提鞋!

对此屠格涅夫是真的恨不得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上一句:「你放屁!老一辈人就先不说了,论新人我们俄国文学界可是已经有了米哈伊尔!」

想归想,但终究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屠格涅夫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说一说俄国如今有些作家已经如何如何。

尽管别人依旧不当一回事,但不管怎幺说,屠格涅夫总算是一步一步地跟巴黎有些作家混得越来越熟,在机缘巧合之下,这才有了屠格涅夫今天的行程。

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一天,屠格涅夫从自己在巴黎的住所里出发,一路来到了巴黎孚日广场六号楼,他来的其实已经算早的,但确实有不少人来的比屠格涅夫还要早。

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如今在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狂热崇拜者。

在1844年,雨果已经四十二岁,而早在1827年,他便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浪漫派文艺宣言,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并一举成为了浪漫主义派别的重要人物,等到了1831年他写出《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他也算是在巩固自己地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直至1841年,雨果正式入选法兰西文学院的院土,到这一步为止,那幺至少在明面上,很难再在法国找到一位比他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有一大批年轻人自觉地围绕在雨果左右,而且还有大把的人挤破头都想要挤进雨果的小圈子,但其实严格来说,跟雨果交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位傲慢大罪相当看重自己的威严,他圈子里面的所有人都得遵守他订立的规矩。

这些规矩包括但不限于:1.每次朗读完雨果作品都要鼓掌。

2.背叛雨果是要付出代价的,雨果的追随者们嘴皮子一个比一个利索。

3.雨果朗诵完后全场一片寂静,接着,大家仰望天空,拉着雨果的手高呼「大教堂!」「穹窿!」「埃及金字塔!」以此表达对天才的赞美。

除却这些规矩以外,假如你是雨果的追随者的话,那幺有那幺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你每周都得陪雨果爬一次巴黎圣母院,并在巴黎圣母院上欣赏落日。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