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393章 ,思想的转变与黄河改道

大同十二年(1636年)四月十九日,扬州火车站。

“呜——呜——!”

嘹亮而带着金属质感的汽笛声撕裂了清晨的空气,宣告着这钢铁巨兽的苏醒。浓黑的煤烟如同墨龙,从火车头粗壮的烟囱中滚滚喷出,升腾、弥漫,在扬州湿润的天空中划下粗犷的轨迹。

脚下的车厢开始微微震颤,伴随着钢铁车轮与冰冷铁轨摩擦发出的、刺耳却又令人心潮澎湃的“吱嘎——吱嘎——”声,庞大的列车缓缓动了起来,由慢而快,驶离站台。

夏允彝、徐孚远、彭宾三人坐在相对舒适的一等车厢内,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移动方式,窗外熟悉的扬州景物开始加速倒退,速度感远非舟车马匹可比。

三人在扬州停留了三天,便踏上了前往中原的道路,而他们选择了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便是坐火车。

经过了5年修筑,大同社修筑替换了5000里的铁轨,这些铁轨作为主干,并有5000余里的铁包木轨作为支线,在整个中原形成了万里的铁路网络。

火车头也进行不断升级改造,动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平均的时速大概有30里左右。加上中途的各个停靠点加水加煤的时间,一辆火车从扬州驶向京城大概是三天半的时间。

这在后世肯定是极慢的速度,但对夏允彝他们的人来说,已经可以算是风驰电掣了。

夏允彝他们乘坐的火车共有七节车,其中一个是装煤的燃料舱,剩下的是两个三等车厢,两个二等车厢,一个一等车厢和一节餐车。

其中一等的车厢就是个卧铺,价格比较贵,起始价就是500文,然后根据路程不断的提升价格。

二等车厢就是后世的硬坐,价格是卧铺的四分之一,不过因为火车头动力不足。二等车厢不像后世那种半封闭状态,反而有点像观光车,只有一个帆布的棚子在上面,用这种方式最大的程度减少火车的负担。

而三等车厢干脆连坐的椅子都没有了,就是上面加了一个棚子遮阴,4周用铁栅栏围住,防止人掉下去,简陋到了极致。

因为而且火车头会不断喷出大量煤烟和水汽的关系,蒸汽火车的头等车厢和餐车被挂在最后,然后二等车厢和三等车厢的位置却依次往前,所以坐三等车厢的人,要饱受粉尘之苦。

但即便是这样,三等车相遇就坐满了人,因为三等车厢坐一站只要五文钱,普通的百姓也能做得起,这是他们最廉价的出行方式。

当然夏允彝他们不差这点钱,订购的是一点车厢的车票,但看到火车风驰电掣的速度依旧忍不住惊讶。

“这就是火车!”徐孚远紧握着窗边的扶手,望着飞速掠过的田野村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惊叹,“《大同报》上连篇累牍,描绘得神乎其神,然亲身经历,方知这‘风驰电掣’四字绝非虚言!”

夏允彝的目光则更为深远,他沉声道:“其速犹在其次,关键在于这军国重器之能!一列火车,可载数十万斤辎重,日行八百余里!从京城至扬州,不过三日之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