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