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假如有天你的兄弟裂土相爭,太子打算怎么做?
却说诸葛亮命人在成都散布流言,传司马懿拥兵自重,欲要在汉中自立。
消息传回成都,蜀主曹叡惊慌不已。
经过一番仔细斟酌,曹叡最终决定採纳曹休的“云梦泽”之计。
以阅兵为由,幸驾汉中,看不看司马懿是否真有反意。
若反情属实,则就地擒之。
汉中之地,山峦迭嶂,魏军大营连绵十余里。
司马懿坐镇中军,眉头紧锁。
案前摊开汉中地图,手指在祁山一带反覆摩挲。
“报——大王御驾已至三十里外!”
司马懿猛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大王亲临?所为何事?”
长史秦宓拱手道:
“我军在外征战多时,大王兴许是来提振士气的。”
此时,前线的魏军都还不知道成都已经流言满天飞了。
司马懿道:
此必是大王欲观我军军容。”
隨即唤来邓艾,谓道:
“点齐兵马,出城演武,让大王看看我军雄风。”
邓艾諫曰:
“此时陈兵列阵,恐增疑心。”
司马懿摆手道:
“我司马懿对魏室忠心,天地可鑑。”
“若不展示军容,反显得藏奸。”
此时曹叡车驾已至汉中郊外,远望见魏军旌旗招展,兵马如潮。
不禁变色问曹休:
“仲达陈兵如此之多,莫非真有反意?”
曹休抚须道:
“大王勿忧,待臣前去问个明白。”
却说司马懿正指挥军马布阵,忽见一骑飞驰而来。
手持节杖,正是曹休。
“仲达何故陈兵於此?”
曹休厉声问道,目光如炬。
司马懿急忙下马行礼:
“闻大王驾临,特整军容以待检阅。”
曹休冷笑:
“坊间皆传丞相拥兵自重,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若非有反意,何须如此阵仗?”
司马懿顿时汗流浹背,跪地言道:
“將军明鑑!此皆诸葛亮反间之计。”
“懿世受国恩,岂敢有二心?”
曹休凝视良久,方道:
“既如此,汝速隨我去面见大王。”
至御驾前,司马懿伏地叩首:
“大王万万不可中诸葛亮奸计!”
“臣之心,日月可鑑!”
曹叡坐於鑾驾,面色阴沉:
“……丞相请起。”
“朕非疑汝,然今我军新败,战机已失。”
“且闻诸葛亮又得了秋收粮食,粮秣充足,我军机会已失。”
司马懿急道:
“大王!此不过是诸葛亮虚张声势罢了!”
“臣已布下天罗地网,誓要再与诸葛亮一决雌雄!”
一决雌雄?
曹叡面上罩了一层寒霜。
“司马丞相,孤倒想想问问你。”
“你如此殫精竭虑,到底是真心想为魏室收復中原,还是……”
“为了你司马氏自家的私怨?”
司马懿闻言,顿时汗出如浆,衣衫尽湿。
他伏地顿首,磕头如捣。
“大王!大王!大王……”
司马懿眉喊一句,便往地上重重磕一个头。
“臣全家老少,皆为李贼所戮。”
“此仇不共戴天。”
“然臣受先帝託孤之重,安肯背主投敌,更別提拥兵自重!”
曹休插言道:
“丞相莫非欲使大王陷於险地?”
“既然大王决意罢兵,便就此罢兵,更復北伐何为?”
曹叡终於道:
“孤意已决,即日班师。”
“丞相可整军缓退,为大军断后。”
司马懿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良久方叩首道:
“臣……领旨。”
是夜,魏军开始撤退。
司马懿立於营门,望见汉军山上火把如龙,知诸葛亮已察觉动静。
“此刻诸葛孔明必然笑我。”
“唉!”
司马懿心痛如绞,长长地嘆了口气。
感慨自己为什么遇不著刘备这样信任诸葛亮,敢大胆放权给他的君主呢?
曹家人不相信自己,唯一一个相对信任自己的曹丕,又死的早。
魏国国力弱,司马懿以多敌少,都不是诸葛亮敌手。
更遑论將来国力差距只会越来来越大?
自灭吴以后,李翊一直主张休养生息,鼓励生產。
任凭司马懿怎么努力,手中一州,怎么比的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度呢?
更何况,內政並非司马懿所长。
反观汉朝这边,由於人才济济。
像李翊这样的鬼才,甚至都已经退居二线,鲜少问政事了。
只有遇著像河北大灾这种举国震动的国家大事,才出面参与。
“……唉。”
司马懿又是一声长嘆:
“……主疑臣,则臣危。”
“今日若能全师而退,已属万幸。”
至此,司马懿第四次北伐宣告失败。
而由於朝中猜忌不断,夏侯氏的落寞,令曹氏更加不放心司马懿。
司马懿再想调动大规模的兵马北伐,已经成为一件极其困难之事了。
……
会稽城的暮春,烟雨氤氳了禹王台的石阶。
越王刘理独立高台,望著宫门外车马如龙的盛况,眉头却锁著深川。
自两年前受封吴越之地,他便在此立足,重新发展。
越地不比吴地富庶,这里山势险峻,农业落后。
还有著大量的山越人作乱。
刘理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平定山越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