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明欲接任,当有灭魏之功
渭水之滨,秋风送爽。
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
诸葛亮站在高处,远眺这片丰饶的土地。
身后是整齐列队的齐汉将士。
“都督,魏军已退三十里。”
“司马昭自被末将击破以后,已逃遁去了汉中。”
“忙于整顿军务,并无暇顾及此地。”
姜维上前禀报。
诸葛亮微微点头,羽扇轻摇:
“传令三军,收麦迁民,不得有误。”
“切记,对待百姓须以仁德,若有强取豪夺者,军法处置!”
“遵命!”
众将领命而去。
不多时,
渭滨各处麦田里,齐军将士手持镰刀,协助百姓收割。
起初,当地百姓见军队到来,纷纷躲避,门窗紧闭。
但见汉军纪律严明,不仅不抢粮夺物。
反而帮助老弱收割,渐渐放下心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田埂上。
望着忙碌的汉军将士,眼中满是疑惑。
诸葛亮见状,亲自上前搀扶老者:
“老丈不必惊慌,我乃大汉雍凉都督诸葛亮。”
“特来助百姓收割,迁往关中安居。”
老者闻言,激动得胡须颤抖:
“莫非真是诸葛孔明先生乎?”
“老朽有生之年,竟得见王师!”
“幸甚至哉!”
诸葛亮温和笑道:
“老丈高寿?在此居住多久了?”
“老朽今年七十有三,自建安年间便居于此地,历经战乱,几度易主。”
老者叹息道,“魏军课税沉重,十税其七,百姓苦不堪言。”
“若非家业在此,早已东逃矣!”
这时,
越来越多的百姓围拢过来,纷纷诉说蜀魏统治下的苦难。
一中年农夫跪地哭诉:
“都督有所不知,去岁天旱,收成本就不好。”
“魏官仍强征军粮,我家小儿险些饿死啊!”
一妇人抱着孩童,泪眼婆娑:
“夫君被强征入伍,至今音讯全无,留下我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诸葛亮听罢,神色凝重,对众百姓道:
“亮奉大汉皇帝之命,特来解救诸位。”
“今迁往关中,每户发给谷种、农具,三年免赋。”
“、之后十五税一,永为定制!”
百姓闻言,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跪拜:
“都督仁德!王师万岁!”
当下,
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诸葛亮命人重赏年长者,分发种子粮种,渭滨一带欢声雷动。
半月后,
关中大地迎来了一批新居民。
诸葛亮亲自规划安置事宜,命将士帮助百姓修建房屋。
“都督,此处地势较低,雨季易涝。”
“不如将民居建于高处。
”李严指着地形图,向诸葛亮建议道。
诸葛亮赞许地点头:
“……正方所言极是。”
“、此外,水利工程乃关中命脉,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李严躬身领命:
“严必竭尽全力,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在诸葛亮的精心组织下,关中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汉军将士与百姓同心协力,修建房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一日,
诸葛亮巡视至新开垦的田地,见一老农正教导年轻人耕作技巧,便驻足观看。
老农见都督到来,急忙行礼。
诸葛亮扶起老人,笑问:
“老丈觉得关中土地如何?”
老农激动道:
“禀都督,关中土地肥沃,远胜渭滨。”
“更兼李大人主持修建的水渠,引水灌溉极为便利,来年必是大丰收!”
正说着,
一群孩童欢笑着从田埂跑过,手中拿着汉军将士赠送的麦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诸葛亮欣慰地点点头,对随行的姜维等人道: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姜维深有所感:
“都督仁政,百姓归心。”
“假以时日,西蜀必望风而归。”
三个月后,关中气象一新。
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新房林立。
田亩整齐,水渠纵横。
百姓安居乐业,市场日渐繁荣。
这一日,
诸葛亮召集众将及新任地方官员,在新建的议事厅中议事。
李严率先禀报水利工程进展:
“都督,主要干渠已修建完毕,可灌溉良田万顷。”
“明年若风调雨顺,关中粮食自给有余,还可支援西域都护府。”
诸葛亮满意地点头,又问民生情况。
新任关中太守禀报:
“现已安置百姓三万七千余人,开垦田地五万余亩。”
“每户皆有安居之所,入冬前可全部安置妥当。”
此时,
几位乡老代表百姓前来求见,献上新收获的粮食和百姓联名感谢书。
一位乡老激动地说:
“都督仁德,使我等重见天日。”
“关中百姓愿世世代代为大汉子民,永不相负!”
诸葛亮接过感谢书,对众人道:
“此乃大汉皇帝恩德,亮不过奉旨行事。”
“望诸位勤勉耕作,共建家园。”
当晚,
诸葛亮独坐帐中,写下《渭滨迁民记》,详录此次迁民安置的经验。
他知统一大业非一日之功,唯有深根固本,方能持久。
月光如水,洒在关中大地上。
这片曾经战乱频仍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诸葛亮站在窗前,远望星空,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深思。
“都督,夜已深了。”
侍卫轻声提醒。
诸葛亮淡淡道:
“百姓得以安居,将士血汗没有白流。”
“然天下未定,我等任重道远。”
渭水依旧东流,而两岸的命运,却因这位仁德都督的用心,正在悄然改变。
关中安置方毕,
诸葛亮便马不停蹄,着手处理陇西各族杂处之事。
这一日,他特召姜维至帐中议事。
“伯约,汝生在天水,必知羌汉杂处之弊。”
“近日有羌族首领来诉,言汉官强征羌人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