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天降雷火,臣趁势先登,手刃曹据于敌楼。”
“魏室宗亲连丧于臣手,实乃父皇神威所庇,大汉天命攸归。”
“然有镇西将军姜维,拥兵三万屯涪城,距绵竹不过百里。”
“臣六发羽檄请援,彼竟以“整顿军备”为辞,坐观成败。”
“及臣克复绵竹,彼方徐徐而来,且欲分兵守险,阻臣南下成都。”
“臣观其意,似欲效韩信请封齐王故事,此实社稷隐忧。”
“臣既破竹乘胜,遂率锐卒直趋成都。”
“时魏主曹叡自知天命已去,白衣舆榇,跪献国祚。”
“臣思蜀地新附,人心未安,若遽杀降主,恐生变故。”
“故权宜授其骠骑将军虚职,暂稳时局。”
“此诚如当年高祖封雍齿之义,非敢专擅也。”
“今成都府库尽封,宫阙无恙。”
“臣已分兵镇守剑阁、葭萌诸关,更收编魏卒精壮者万人充为前部。”
“惟姜维所部仍踞涪城要冲,臣屡诏不至,恐生异图。”
“伏乞父皇速遣重臣接掌蜀政,另颁明诏促维交卸兵权,庶免萧墙之祸。”
“臣本鲁钝,然每念父皇教导之恩,常涕泣誓心。”
“今幸仗天威,连克强敌,虽肝脑涂地,未足报陛下万一。”
“所有战功诸事,具列另册,伏惟圣鉴。”
“臣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刘永这篇奏疏,通篇都在夸大自己的战功。
并有意淡化姜维指挥的几场重要战役。
反而着重强调了拿下绵竹之后,姜维按兵不动,不肯发兵成都的事。
刘永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暗指姜维或有不臣之心。
欲效韩信请封齐王之故事,所以才逡巡不前。
不过,刘永忽略了一件事。
那就是,这两年刘备的身子一直很不好。
国内许多奏疏,尤其类似刘永这种重要军折,都是由监国的刘禅负责批阅的。
所以刘永这篇弹劾姜维的奏疏自然没能流到刘备那里去,而是落在了刘禅手里。
刘禅阅罢奏疏,困惑地看向近侍州泰,说道:
“姜将军忠心耿耿,二弟此言恐怕有失偏颇。”
州泰躬身道:
“此等军国大事,太子还是请陛下圣裁为妥。”
然而当刘禅来到刘备寝宫时,却被侍从拦在门外:
“太医令吩咐,陛下需要静养,太子请回。”
刘禅犹豫片刻,只得转道丞相府。
李翊正在批阅奏章,见太子来访,急忙起身相迎。
“相父请看,”刘禅递上奏疏,“二弟这封信,孤实在看不明白。”
李翊细细阅毕,沉吟道:
“太子不必忧心,此事交给老臣处置便可。”
刘禅顿时眉开眼笑:
“有相父在,孤便可高枕无忧了!”
说罢,便兴冲冲地去找好友踢蹴鞠了。
待太子离去,李翊立即召来三子李安:
“你持我手书,八百里加急送往汉中。”
“务必亲自交到诸葛丞相手中。”
李安疑惑道:
“父亲,蜀地既已平定,为何还要劳动诸葛丞相?”
李翊目光深邃:
“收降曹叡易,安定蜀地难。”
“如今我军功勋格局已固,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父亲是要借机……整顿军功集团?”
李安似若有所悟。
李翊负手望向外面的雪景:
“你不必多问,速去速回。”
就在李安连夜出发的同时,成都的形势正在急剧变化。
刘永采纳邓艾建议,封谋士刘基为益州刺史。
然后又大肆分封亲信,更在城南筑起一座雄伟的“定鼎台”,日日宴请蜀中官员。
这日宴会上,刘永酒酣耳热,竟当着众臣之面说道:
“当年父皇在时,常夸赞兄长仁厚。”
“如今看来,若非本王平定西蜀,汉室何日才能一统?”
座中诸臣皆变色,这等言论已近僭越。
邓艾趁机进言:
“大王功高盖世,理当更进一步。”
“如今姜维驻军涪城,恐生变故,不如先发制人。”
“将军有何妙计?”
刘永醉眼朦胧地问。
邓艾压低声音:
“可令张峻率军北上,以协防为名,接管涪城防务。”
“若姜维抗命,便是谋反实证。”
刘永大喜,当即下令张峻点兵,即日北上。
消息传到涪城时,姜维正在与诸将议事。
廖化拍案而起:
“刘永这是要夺我们的兵权!”
麋威更是怒不可遏:
“我等浴血奋战,他们却在成都天酒地!”
“如今还要来抢功,天理何在!”
姜维沉默良久,忽然问道:
“洛阳那边可有消息?”
“尚无音讯。”
麋威答道,“不过听说李丞相派其子李安前往汉中,想必是去见诸葛丞相了。”
姜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传令三军,明日拔营,移师梓潼。”
“将军这是要退让?”
众将不解。
“非是退让,而是以退为进。”
姜维意味深长地说,“刘永越是咄咄逼人,就越快自取灭亡。”
……
话分两头,
大军最前线,诸葛孔明独立于城楼。
望着远处蜿蜒如蛇的栈道,手中羽扇轻摇,却拂不去眉间深锁的忧思。
距陛下三兴汉室已过廿载,而今洛阳城内暗流汹涌,这偏安蜀中的胜局反倒显得格外脆弱。
“丞相,李安持手书到。”
亲兵低声禀报。
孔明转身,见风尘仆仆的信使跪呈锦囊。
拆开看时,还真是老相爷李翊的亲笔。
信不长,字字千钧:
“汉室虽复,祸起萧墙。”
“吴王结党,越王养士。”
“今姜维退守梓潼,宜遣治儿前往相助。”
“魏延可用,然需制衡。切切。”
孔明默然良久,将信递给侍立一旁的年轻参军李治。
这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眉目间却已有其父李翊的沉稳气度。
李治阅毕,神色微变,躬身道:
“丞相,家父之意,是要学生先去姜维将军军中效力。”
孔明颔首:
“既然老相爷如此吩咐,公子便先去吧。”
“那丞相这里……”
李治略显迟疑。
孔明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
“公子且宽心,亮自有安排。”
“如今相爷既有计较,你便速去梓潼。”
送走李治,孔明即命亲兵召魏延前来。
不过半炷香功夫,魏延大踏步走上城楼,铁甲铿锵作响。
他远远便拱手道:
“丞相召末将何事?”
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压抑的不满。
孔明不急于回应,待他走近,方缓缓道:“
文长,我知道你对我将你所献的偷渡阴平之计交给姜维去执行这件事耿耿于怀。”
魏延一怔,没想到丞相如此直白,只得硬生生回道:
“末将不敢。”
“你献策有功,我岂不知?”
孔明羽扇轻点地图,“然阴平险峻,非伯约这般熟悉地形者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