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刘备:你们以为朕病重了,就真的不知道朝中之事了吗?
章武十九年年的洛阳,春寒料峭。
深夜的皇宫深处,暖阁内却热气蒸腾。
刘备与李翊对坐在一张紫檀木桌旁,中间摆着一口铜制火锅。
汤底翻滚,红油滚滚。
七十岁的刘备须发皆白,面容枯槁,不时发出压抑的咳嗽声。
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在蒸腾的水汽中闪着精光。
他拿起长筷,熟练地夹起一片肥羊肉,在滚汤中涮了涮,放入李翊面前的碟中。
“子玉,尝尝这羊肉。”
刘备的声音沙哑却沉稳,“陇西新进的,肥瘦相宜。”
李翊躬身谢恩,却没有立即动筷。
他的鬓角也已斑白,但身姿挺拔,目光深邃。
朝中皆知,这位李相爷城府极深,便是面对皇帝也从不失分寸。
“陛下龙体欠安,不该熬夜的。”
李翊轻声道。
刘备笑了笑,眼角皱纹深陷:
“朕与子玉,多久没有这样对坐而食了?”
“记得当年在下邳,寒冬腊月。”
“你我同榻而眠,分食一锅粟粥。”
“如今有肉有酒,反倒生分了。”
李翊举杯,正色道:
“臣不敢忘本。”
二人对饮一杯。
刘备放下酒杯,目光渐渐锐利:
“你建议理儿去成都犒军,只怕不单单是为了犒军那么简单吧?”
李翊神色不变:
“确实只是想让他去犒军。”
“咳咳……”
刘备一阵剧烈的咳嗽,接过内侍递来的帕子擦了擦嘴。
“子玉,你也不必瞒朕。”
“朕知道,永儿拿下成都后,在成都夜夜笙歌。”
“甚至是出兵干涉梓潼军务,有欲效仿刘焉堵住蜀道自立的嫌疑。”
李翊微微抬眼:
“看来陛下也没少关注前线战事啊。”
刘备突然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得意:
“朕虽然卧病在床,你们都以为朕对朝事漠不关心,殊不知朕对朝事了如指掌。”
“这还多亏了李相你创立的‘锦衣卫’。”
锦衣卫最早在徐州时,李翊就曾创立过。
但直到建国以来,才确立完善的制度。
当然,这也跟刘备称帝后,需要加强对朝廷的控制有关。
暖阁内一时寂静,只有火锅咕嘟作响。
李翊的指尖在酒杯上轻轻摩挲,没有说话。
刘备叹了口气,笑容渐渐收敛:
“朕的儿子是个什么德性,朕心里非常清楚。”
“永儿这孩子……性情从小敏感脆弱。”
“朕又缺乏对他的陪伴,所以养成了他如今的性格。”
他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夜色,看到了很远的地方:
“朕担心他会犯错,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朕也知道你派了魏延到梓潼去协助姜维,你是冲着朕的儿子去的。”
“朕也知道你肯定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
火锅的热气在二人之间氤氲,模糊了彼此的表情。
“但朕也希望你能明白一件事。”
刘备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
“那就是一个父亲,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儿子。”
李翊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
“……知道了。”
“老臣会把吴王殿下完整的交到陛下手里,让陛下您来亲自处理。”
刘备点了点头,似乎放下了一桩心事。
他又涮了一片羊肉,这次放进了自己碗里。
“说回理儿。”
刘备转变了话题,“这孩子从小敏锐、聪明,很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
“他在京中这两年,跟朕聊到政务时,朕对他的一些政见也是颇为赞赏。”
“其中不乏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措施。”
李翊默默听着,不置可否。
刘备观察着他的表情,继续说道:
“理儿还非常支持你的科举制度。”
“朕与他的谈话中能够看出来,他非常崇拜你这个姨父。”
“他一定是有仔细研究过你的为政举措的。”
“做和说是两码事。”
李翊终于开口,语气平淡。
刘备默然,长叹一声:
“同为你内侄,子玉未免太过厚此薄彼了。”
李翊抬眼:
“老臣对太子和藩王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哪里来的厚彼薄此的说法?”
“朕知道理儿是一个很好的孩子。”
刘备没有直接回答,“你作为他的姨父,更应该好好教导他,不要让他像永儿那样犯错误。”
“知道了。”
李翊的回应依然简洁。
这时,窗外忽然飘起了细雪。
刘备推开椅子,顶着病体起身,慢慢走到窗前。
内侍要为他披上外袍,被他挥手制止。
“下雪了。”
刘备望着窗外,声音有些飘忽。
“记得建安十三年的那场雪吗?我们在河北大破袁军。。”
李翊也站起身,来到刘备身后:
“臣自然是记得的。”
刘备没有回头,继续道:
“……朕知道你想要什么。”
“你的想法还很多,但朕确实有些干不动了。”
“你想做什么就放心去做吧,没有你又何来今天的汉室江山呢?”
李翊正要开口,刘备抬手打断了他:
“朕说过了,如今的汉室江山,半属刘氏半属李。”
“不论将来如何,汉室终有李氏的一席之地的。”
“毕竟我们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大半辈子都过来了,又有什么苦难是不能过去的呢?”
雪轻轻敲打着窗棂,暖阁内一片寂静。
两位老人一站一坐,在烛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
良久,李翊躬身行礼:
“夜已深,陛下该歇息了。”
刘备点了点头,任由内侍扶着他向寝殿走去。
走到门口,他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看向李翊:
“子玉,还记得我们在徐州时的约定吗?”
李翊身形微顿,缓缓直起身:
“臣记得。”
“共扶汉室,同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