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吃进嘴里的饼
將作监少监李紘得到消息也没废话,直接带著几个手下过来。
他最开始是被吕夷简举荐升官的。
如今不仅是殿中御史,还有这个將作监的兼职。
最重要的是他宋煊的老乡。
隔壁县,都是宋州(商丘)的。
况且他这个职位的职责,本就是要监管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的。
可以说是专门干土木这套活的技术人员。
宋煊见李紘来了,有些奇怪:
“李御史,你怎么来了?”
“老夫如今兼任少监一职,宋状元是遇到难题了?”
“哦,原来是这样。”
宋煊就跟老乡说了一下张方平的诉求,以及自己对待独轮车的建议。
李紘也不是自己来的,而是叫了三个署司一起来的。
他们三个从夯土筑墙以及打造各种木质器具,甚至雕刻烧造都涉及。
宋煊听完李紘的建议,指著甄官署丞。
请他去城外看看烧砖的质量,这种一般都是专业的,比自己看要强上许多。
甄官署丞连忙应声,表示宋大官人说请见外了,直接吩咐就成。
至於张方平提的这个要求,则是由左校署丞带人来做。
他们坦言用不了一日就能做出好几辆,到时候看看什么更合適运用在此处,便大规模製造。
至於右校署等著用砖石垒墙的时候再来指导。
眾人连连应声,感谢宋状元给他们安排活计。
要不然如此大的工程,宋状元自己做了,他们这些將作监的什么都没捞到,確实是脸上掛不住。
李紘也是对宋煊的安排颇为满意。
至少这个小老乡他懂得往外分润功劳。
即使他自己个就能把这些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但官场上,吃独食,那还是不是很好的。
尤其是同为文官,又是老乡,李紘愿意宋煊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將来也能相互照拂后代。
同乡在朝堂当中,便是天然的盟友。
“宋状元,你总算是找我来了。”
李紘指使走了自己的手下,与宋煊说起来话来,丝毫没避著张方平。
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
“怎么?”宋煊脸上带著诧异之色:“我不该找?”
“不不不。”李紘连连摆手:
“你若是不来,老夫也该来寻你了。”
“幸亏你主动来,给了老夫一个台阶下。”
李紘说到这里,还是忍不住想笑,让他在眾人面前有了面子。
“別误会,主要是我兼任將作监也没多久,这群人去了滑州,但是陈府尹仗著经验丰富,並不是很愿意听我这些人的建议。”
“当然了,主要是宋状元的规划做的好,就是任用其余工匠,也足可以干好。”
宋煊嗯了一声:
“我只是简单的做出了计划,但是真到实行哪一步,还是要听从工匠的建议,如何能够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呢?”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为了滑州那里不要再次决口,李御史还是要强硬些。”
李紘觉得宋煊虽然聪慧,但是对官场的严酷却没有危机意识。
陈尧佐他大包大揽的,就是想要“戴罪立功”。
不至於自己弟弟被外放后,他也要外放。
同为吕相爷举荐之人,李紘觉得陈尧佐看不得旁人分润他的功劳。
即使是同一个阵营的也不行。
“宋状元所言有道理,老夫定会再次上报的。”
李紘又轻微摇了摇头:
“陈府尹他怕是职位不保,所以才会如此行事的。”
“以前是觉得宋状元这个规划以及工程的具体实施,我看了確实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就没有继续追究。”
“毕竟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陈府尹他还想要更进一步呢。”
“他更进一步?”
宋煊眉头微挑。
看样子钟离瑾当上开封府尹是板上钉钉之事了。
刘娥任命人,也不会过於的看这个人是否有能力,只要入了她的眼就成。
“对啊。”
李紘可是晓得陈尧佐的心思,以及吕相爷没少给陈尧佐画饼。
“只不过因为宋状元的出现,让陈府尹表现的过於紧迫。”
“宋状元不方便自己上书,你觉得自己的规划当中有什么漏洞?”
李紘是真的找不出来。
但是他知道要是宋煊自己往上提,那必然会有故意针对陈尧佐的声音出现。
可是利用將作监的这群“专家”来发声,那就不是“党爭”了。
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於公於私,陈尧佐也得听一听。
“哦,这个好说。”
宋煊直接指出了自己为了省钱。
没有选择用糯米浆来修筑堤坝。
若是黄河那里也省钱了,用不了几年,兴许还会被水给冲开。
李紘连连点头:“还有吗?”
“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基打好,要不然下面根基不稳定,天长日久,也会被冲歪衝垮。”
“好。”
李紘觉得自己收穫很大,还得是人家最开始的设计者,知道漏洞在哪里。
要是他们这些人来看,就觉得这份计划当真很强,根本就挑不出什么错漏来。
唯一能干的,也就是出事了之后,当个事后诸葛亮。
李紘又瞥了眼对面的契丹人:
“宋状元,这些契丹人不去逛东京城,反倒要来这里看我大宋百姓干活,他们是何居心?”
“难道是想要偷师不成?”
宋煊也很奇怪,这种干活方式没什么可偷师的。
他们大辽的体制,就无法完全復刻这种模式。
“偷师看人怎么担担子吗?”
张方平笑了笑,觉得这不现实。
“要我说,他们就是在观摩我们组织后勤的能力如何。”
“嗯?何解?”
宋煊给他们二人解释道:
“万一发生战事,我大宋的军队需要许多民夫来转运,若是此处乾的一团糟,他们也就放心了。”
“对,是这个道理。”
李紘又有些不解的问道:
“宋状元,宋辽两国已经和平相处二十多年了,他们来观察我们这个做甚,莫不是想要偷偷备战?”
“可是我听说辽国的皇帝已经老了,再出征几乎没什么可能。”
张方平接了句话茬:
“尤其是他亲率五十大军去打西夏人都战败了,怎么会有胆子与我大宋开战呢?”
“你们都误会了契丹人了。”
宋煊指了指对岸的那些契丹人道:
“他们这个群体最希望宋辽两国开战的,往往不是面上咋咋唬唬的契丹人,反而是在辽朝当官的汉人。”
“为何?”
李紘大为不解。
虽然他们在辽国为官,可是大家都是同宗同种的,何必如此仇视呢?
“李御史,燕云十六州宋辽两国都想得到,所以都对此地百姓颁布了有利政策,对不对?”
“是啊。”
宋煊进一步解释道:
“隨著韩德让死去,汉人在辽国的处境不升反降,他们自是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
“怎么提高呢?”
“参加科举啊。”
张方平是知道大辽也举办科举的。
“我听耶律庶成说契丹人皆以参加科举为耻辱,他的亲侄儿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却被他爹公然抽了两百鞭子。”
“啊?”
这下子连李紘都有些崩不住了。
这在大宋是根本无法想像的一件事。
“为何?”
“从大辽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契丹人参加过科举,还考中了,这是契丹人的耻辱。”
“他们契丹人用不著参加科举就能为官,乃是大唐那种世家子弟模式,只要你祖辈是当官的,子子孙孙都能当官。”
“像你我这样的寻常百姓,在燕云之地家族势力不强,也没机会学习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