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公,你让他们自己体面吧。”
刘娥隔着帘子的话传出来,让樊铮等人如坠冰窟。
“喏。”
王曾应了一声,这几个确实不像话。
众人听到大娘娘的话语,武将群体率先恭维着大娘娘英明之类的话。
而文官集团,那也是开始称赞。
他们对于台谏官的观感也没那么好。
王曾挥手让樊铮等人下去,回头自己写辞官的奏疏,不要逼着朝廷直接革职,还能保全名声。
“大娘娘,我等何错之有?”
“祖制便是如此。”
“是啊。”
“大娘娘。”
宋煊不知道他们背后是谁,但自是要落井下水,让他们瞧瞧继续帮他们背后之人是什么下场。
“我听闻自周朝起,便有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台谏所能管控的范围之中。”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台谏制度几乎对大宋的兴衰都有极大的影响。”
“可是以樊铮为首之人,个个欺软怕硬,根本就不敢真正的做到谏言于上,宣言于下,理应罢黜!”
“祖制?”
刘娥哼笑一声,跟她说祖制实在是可笑。
旁人不知道,她还不清楚吗?
台谏官的制度是先帝登基十几年后才开始整合的,连十年都没有呢,何谈祖制。
“拖下去。”
刘娥不想再重复说相同的话。
“喏。”
于是一直都在外面站岗的禁军士卒,在曹渊的带领下,直接把这些人给拖出去了。
樊铮根本就不敢在朝中停留,要不然真的要坐实了扒灰之名,那可是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他万万没想到宋煊竟然会如此没有下限!
可樊铮完全没想过他自己是否有没有下限,许多人都认为我能如此对待其余人,但是其余不能这样对待我。
妥妥的双标行为,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等级森严。
樊铮目眦欲裂的盯着宋煊的背影,没想到把自己搭了进去!
“大娘娘,台谏官数量稀少,一时间怕是难以寻到合适人选,还望大娘娘能够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此时出声求情的是鲁道宗,他被称为鱼头参政,只不过近期身体不好,一直都在养病。
他以刚直敢言著称,推动了谏官制度的改革,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
“鲁侍讲尚且未曾养好身体,此事就不必多言。”
鲁道宗虽然敢言,但这件事台谏官确实不占理,而且犯了众怒。
好在还留有两颗火苗。
“诸位,方才老身觉得宋状元说的在理。”
刘娥透过帘子:
“这台谏官的选拔,还是要慎重,这些人若不是正直之人,那台谏制度,便是一盘散沙,只会成为私人攻讦的器物。”
王曾也明白台谏制度是对前朝经验总结和本朝的时局适应。
这种制度并不是开国制度,而是真宗皇帝所设立的。
因为直到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才真正的趋于稳定,有合适的环境来进行改革。
再加上北宋士人的增多,使得御史台和谏官合二为一。
“尔等可有对策?”
一听刘娥的询问,众人都陷入了思索当中,其实大家心里都想要限制台谏官的权力。
毕竟他们风闻奏事,那权力可不小,无论消息是真是假,都能汇报给皇帝并且要求臣子做出应对举措。
至于皇帝想要寻求消息的真伪和来源时,台谏官们又往往推脱不说,认为皇帝是不信任自己,是自己的耻辱,以罢官为威胁。
搞的真宗皇帝莫名其妙的,可又碍于是自己下的令,又不好收回去,便听之任之了。
如此台谏官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直到宋仁宗亲政后,启用了大批正直之人充当台谏官,才算是得以发挥作用。
“既然无人想说,那便退了朝之后再议。”
“大娘娘。”宋煊连忙拱手道:“臣有一点想法。”
“哦?”
刘娥有些奇怪:“那你说说你的想法。”
“风闻奏事,他们只管消息,不辨认真假和来源,容易被人利用成为党争的手段。”
“如此长久下来,台谏官与我大宋文武百官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就形成了一种极大不对等的情况。”
“若是他们遵循本职,坚守底线,如同王曙与韩亿那般,确实能保障政治清明的作用。”
“可是若他们大部分都是如樊铮那样的人,喜欢颠倒是非,不分黑白,那么即使文武百官兢兢业业的做事,一生公正廉明。”
“只要得罪于他,那也难逃被诬陷控告,甚至被贬谪的厄运。”
宋煊的这番话,深得大殿内百官之心。
台谏官的权力确实大,他想要诬陷你就诬陷你。
至于消息真假根本不重要,因为他没证据,是要求你来自证清白!
“不错。”刘娥颔首:“那你有什么想法?”
“大宋建国伊始,便是用的是唐朝和五代的法典。”
“太祖建隆四年,我朝删修大周《显德刑统》,编成《建隆重定刑统》。”
“其中有一门专门针对官员法纪的律文——《职制律》。”
“对一些主要的官员违法事项及其量刑标准作了规定,是台谏官重要的执法依据。”
宋煊此言说出来,便让王曙、韩亿侧目而视。
他们知道宋煊对大宋律法颇为熟悉,可没想到能熟悉到这个份上,竟然能够知道这个知识点。
满朝文武,知道有关这点官员律法的,可没有几个人。
宰相王曾瞥了一眼宋煊。
本以为是东京城百姓对他的熟悉律法的说辞多是吹捧,有所夸大。
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小觑宋煊在律法方面的研究了。
可他不是一个积年老吏,这才是让众人不解一面。
难不成他在科举之时,为了换换脑子休息一二,就通读了大宋律法,还记住了许多律令吗?
那也忒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不仅王曾不解,就算是鱼头参政鲁道宗,眼里也泛出光芒之色。
像宋煊这样的人,最适合当台谏官了。
他不怕得罪人,关键还有这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他的头脑。
一般人根本就辩驳不过他的。
“所以,臣认为应该依照真宗编敕专门来编纂一部有关弹劾时间,列载御史职责,弹奏对象和事项,如此以来,规定互相按举。”
“最好也要让台谏官们列出消息来源和出处,至少也要有一丝证据证人。”
“否则便是会容易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不针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来就事论事本就已经十分可笑,显现出狗急跳墙之势。”
“更何况在很多时候,台谏官员们从未认真考察和调研便习惯给别人在私德层面粗暴定性,人家是好是坏全在他的一张嘴之间。”
“今日臣在樊铮等台谏官嘴里,便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而臣并没有做出那等恶事。”
“反倒有许多百姓因为我的政策得以活命,获取利益,更加确信朝廷不会抛弃他们。”
“等他们回乡之后,必然会大肆宣扬朝廷,如此正向反馈,正好可以安稳人心,让诸多灾民心生希望,不至于造反或者自杀。”
刘娥对宋煊的解释以及办法颇为满意,尤其是从律法上而言。
若是这样不仅给朝廷百官制定了红线,也让台谏官有了一定准则,不会肆意攻击。
虽说大宋是有专门的律法传世的,可依旧是人治为主。
在宋代的法典体系中,对相对稳定的“律”形成补充,并且更具权威性的是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
“宣敕”会时常颁布,传达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顶层的指示和要求,最切时用。
然而历时岁久,积累众多,会出现前后指示矛盾、不便检寻使用等问题。
“此法甚妙,诸位认为如何?”
刘娥觉得不错,但是议政还是要让宰相们讨论一二。
王曾不得不承认,宋煊的这个法子有用,至少限制了台谏官的一些肆意妄为,成为党争武器的一把刀。
毕竟只是先帝时设立的制度,如今有所改革,那也是在是正常。
以前鲁道宗没有改革的时候,台谏官可不能弹劾皇帝的。
皇帝是不可能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力,只是真宗他还算得上好说话,也听得进去谏言。
至于改不改,那就是真宗自己的事了。
“大娘娘,此举确实不错。”
鲁道宗率先开口:
“以往台谏官制度是为了鼓励监察百官权力的滥用问题,可是却未能估计台谏官监察权力的滥用问题。”
“若是有了先帝时期的弹劾诸多事项,以及本朝一些弹劾,想必也能为他们戴上枷锁,不至于滥用。”
“同时也能避免台谏官此时的恬然坐视,全无擿发,偷安窃禄,辜负使令等行为。”
不愧是改革过台谏官制度等,鲁道宗是乐于见到这些事的。
尤其是宋煊说的那些例子,鲁道宗也是汗颜,以为这些台谏官都上奏过,是大娘娘她全都给按压下来了。
所以才会导致朝堂当中没有任何声音,现在一看,才知道真相,原来他们根本就不敢弹劾。
那还当个屁的台谏官啊。
刘娥隔着帘子微微颔首: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交给鲁侍讲去做,希望此次你能够把台谏官制度改好,务要再出现今日之丑事,徒增笑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