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可即便如此,也算是一等一的书香名门。

贵妃向氏,自幼受著名门贵女的教育,教养自是一等一的好,雍容大气,温润沉静,让人爱不释手。

几位受到赵策英宠爱的妃嫔,其中之一就有向氏。

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也即四妃,均属正一品,单论后宫品阶,这位向贵妃已经走到了妃嫔的顶点。

「安神养胎的药,切记让太医院以温和为主。」赵策英吩咐道。

除了赵俊,他还尚未有其他孩子。

难得有贵妃肚子有孕,自是相当重视。

「是。」李宪连忙答道。

「有福之人啊!」赵策英慨叹了一句。

说着,已然走了过去,俯望盘子。

美人陈氏,丹州人,储秀宫。

婕妤朱氏,汴京人,延福宫。

婕妤宋氏,通州人,延福宫。

贤妃林氏,南剑人,关西路安抚副使林洙之女,康宁宫。

一道道牌子,上书妃嫔的名字,籍贯,位分,以及居住的宫苑。

偶尔要是有出身较好的妃嫔,牌子上也会记载妃嫔的母族。

但总体而言,记载着妃嫔母族的牌子,还是偏少。

究其缘由,主要是三品以上的文臣以及有权有势的老牌勋贵,都不会让孙女、女儿等女眷入宫。

三品以上的文臣,已经是实权三四十名的人物,手上根本就不缺权势,也不缺富贵。

文臣注重养望,让孙女、女儿入宫,除了染上攀附皇权、谋取私利之嫌,根本没什幺好处。

总不能让外戚入阁拜相,治政天下吧?

要是有文臣让孙女、女儿入宫,大概率是担心政绩暴大雷,让孙女、女儿入宫无非是为了保住一条老命,免却灾祸。

老牌武将勋贵,执掌兵权几十年之久,军中势力根深蒂固,自然也不会谋求成为外戚。

若说老牌勋贵是遭文官忌惮,那老牌勋贵兼外戚简直就是文臣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一点外戚名头,遭受文官强势打压,实在是不值当!

相性之下,还是老实一点为好。

是以,母族权势不低的妃嫔,还真就是凤毛麟角。

几十道牌子,一一拾起。

直到

高!

皇后高氏,禹州人,坤宁宫。

赵策英一怔。

「怎会有皇后的牌子?」赵策英皱眉。

作为母仪天下的存在,皇后不应该在「翻牌子」的行列。

李宪走近一看,面色微变,连忙跪下道:「官家,老奴失察。」

「这牌子是怎幺来的?」李宪连忙望向敬事房的小太监。

小太监答道:「三天前,皇后娘娘让人塞进来的。」

赵策英眉头微皱,心头了然。

近来,已有三日未曾翻牌子。

皇后让人塞了牌子,却运气不好,连着三天都没被翻。

约莫几息,拾起牌子又放了下去。

赵策英问道:「朕,已有多久未曾行朔望之礼?」

所谓朔望之礼,也即规定皇帝在初一、十五单独临幸皇后。

这也是为何盘子上本该没有皇后的牌子。

一月两次临幸,已然是相当恩宠。

当然,自从皇后劝谏以来,帝后失和,自是未能如期遵循「朔望之礼」。

李宪心中暗自一算,恭声回应道:「百三十日有余。」

「嗯。」

赵策英沉吟着,徐徐踱步。

劝谏外戚入边一事,自从欧阳修、吕公着二人贬谪、入狱,就已经落下了帷幕。

但,实际上还有一人未曾解决。

皇后!

劝谏之事,皇后可是妥妥的主力,甚至一度毫无母仪天下的风范。

否则,也不至于闹到帝后不和,皇后失宠的地步。

只不过,宫闱之事,臣子终究是不好说些什幺,也就没被摆到朝堂上探讨。

走了十余步,赵策英望向盘中端着的几十道牌子。

最终,还是不免集中于「禹州人」三个字上。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