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16章 帝后失和,废后前兆!

熙丰元年,三月初。

暮色四合,日落西山。

御书房。

书案之上,唯余一道奏疏未曾批示。

赵策英呼了口气,伸手拾起。

【臣同签枢密院事顾廷烨,稽首上言:

伏睹陛下临御以来,内修政理,外拓疆域,纲纪昭明,兆民安康。

然京畿宿卫之责重大,非干练将领而不可统辖。禹州巡检沈从兴,性沉毅,有勇略,严于律己,素以忠谨自守,深究攻防之道。其勤勉之心,赤诚可鉴。

京畿安稳,责任非轻。若授其职,一可彰陛下识人之明,不拘亲疏而任贤能;二可安定朝廷根基,稳固京畿。

臣愚以为,沈从兴可授武职,伏请陛下圣断,降旨册封,以安邦国。

臣无任惶恐激切之至,谨具本上闻。】

百余字的奏疏,为拓边功臣顾廷烨上奏。

究其细则,就是要举荐沈从兴。

以往,顾廷烨与沈从兴素不相识,自然不会无端上奏。

此次上奏,主要就是得了皇帝的授意。

为的,就是走一走流程。

为了承继皇位,赵策英已经过继给先帝为孙。

这也就使得,从宗法礼制上讲,沈从兴并非国舅。

甚至,赵策英都不能在公开场合称呼沈从兴为「舅舅」。

官方文书,也是以「舒王姻亲」为代称,而非「皇帝舅舅」,亦或是「国舅」。

并非国舅,任职过程自然要与常规官员一致。

要幺立下功绩,从而擢升。

要幺受人举荐,一步登天。

此刻,顾廷烨的一封奏疏,走的就是举荐的路子。

仅是望了两眼,赵策英就执笔落墨,书就道:

【授威北将军,紫袍银带。】

御前侍卫的统领,无需领兵本事,需要的是忠诚。

舅舅沈从兴,就是这幺一个定位。

一日的奏疏阅毕,朱笔悬架,赵策英伸了伸懒腰,长舒一口气。

手握大权的日子,真爽啊!

自从熙丰拓边以来,施恩了不少勋贵,手中渐掌兵权,欧阳修、吕公着之政斗,更是让他施恩于不少文臣,拉拢了不少人心。

在江卿的辅佐之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可谓文武济济,一片生机盎然、勃勃复苏之象。

日子,真是越来越舒心。

司礼掌印太监李宪上前一步,恭声道:「官家,敬事房的人奉旨呈上了膳牌,万望官家过目。」

膳牌,也即刻着嫔妃名字的牌子。

要是嫔妃太过于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抉择,皇帝就可能通过「翻牌子」决定临幸于谁。

「行吧。」赵策英点头。

登基之初,妃嫔尚少。

一些貌美、腰细、丰润、性子好的妃嫔,自是相当出挑,让人一下子就有了不浅的印象。

彼时,自是以「专门指定」为主,鲜少存在翻牌子。

可时间一长,后宫渐盈,特点越来越「模糊」。

即便是临幸了一次,可能也根本记不住名字。

特别是自十月以来,常朝罢去,皇后失宠,后宫可谓一片「生机勃勃」。

短短百天时间,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已有足足四五十人。

这如何让人记得住名字?

如此,除了专门指定临幸于谁以外,偶尔也得翻一翻牌子。

李宪一礼,自有小太监捧着尺许盘子,俯首待命。

「向贵妃的安胎药,可有让尚药局定时熬制?」

赵策英一边起身,一边问道。

「都安排了下去。」李宪连忙道。

「昨日未翻牌子,朕本有意临幸于她。谁承想,竟是肚子有了动静,无法侍寝。」

赵策英面上一笑:「不愧是向敏中的曾孙女,名门贵女,自有福气。」

向敏中,也即真宗时期的一位内阁大学士。

不过,因是汴京人士,即便入阁拜相,也实在是难以形成「郡望」之势。

其子一代、孙一代,为了维持富贵,不乏与郡主、县主联姻者。

几十年过去,肯定落魄了不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