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平一懵,几十道?
「王氏一门之恶行,损害朝纲,罄竹难书,着实是让祖宗蒙羞!」
「啪!」
说着,赵策英面有怒意,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朕今日,便要为天下人讨回一个公道,为祖宗正名!」
「王老太师虽已作古,但王氏一门如此不堪,其牌位又怎能继续置于太庙,享受历代先皇恩泽?」
「着令,配享太庙庭者,削减一人。」
「即日起,王祐之牌位移出太庙!」
一声落定,满朝哗然!
「这,几百年唯有了吧?」
「移除太庙,会否罚得太重?」
「这纯粹是得罪了某人,罚的重也实属正常。」
「自古及今,移除太庙,实属罕见啊!」
文武百官,议论骤起。
无它,实在是「移除太庙」之罚,太过罕见。
汉时,太庙制度尚不完备,几乎都是君王移除太庙,没有被移除太庙的臣子。
唐时,单论臣子,仅房玄龄、武士彟二人被移除太庙。
房玄龄是受了儿子房遗爱的牵连,其子与高阳公主一齐谋反,因而被移除太庙。
武士彟为武则天之父,武则天登基为帝,追尊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配享太庙,然李唐复辟,武士彟的帝号被夺,移除太庙。
除此以外,五代十国的一些不稳定的政权,也存在太庙祭祀一说,但无一例外,都是随着政权更替而被移除太庙,而非常态下的移除太庙。
也就是说,长时期存在太庙祭祀的王朝,仅仅两位人臣被移除太庙而已。
要是考虑到武士彟是受追封为帝的缘故,也就余下房玄龄一人,可谓相当少见。
究其缘由,无非两点:
其一,配享太庙的臣子本来就少,被废的可能性自然就低。
其二,一般得是子一代犯了大错,影响父一代,才有可能让老父亲移除太庙。一旦到了孙儿一代,就几乎不存在移除太庙一说。
毕竟,子一代可以说是「教子无方」,孙一代就不存在「教孙无方」一说。
两相迭加,遍观史书,移除太庙者仅寥寥一人尔。
如今,竟然有了第二位。
太师王祐!
「陛下!」
「陛下恕罪!」王世平脸色涨红,悲哭道:「陛下,臣父追随先帝,定策辅国、执政天下。先帝念其微劳,特许配享太庙,此乃家族殊荣,亦为朝廷劝忠之典范。伏望陛下念先帝旧恩,留臣父灵位于太庙一隅,勿使功臣寒心。」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王世平连连叩首。
配享太庙庭,这可是王氏一门最大的荣耀。
如今,怎能一次站错队,就剥夺移除呢?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
仅是一刹,就有人俯跪而出,一齐求情。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
「还望陛下垂怜,收回成令!」
俯首求情者,声势浩大。
不一会儿,已有足足六七十人。
丹陛之上,赵策英望了两眼,面露了然。
一眼望去,俯跪求情者,几乎都是「反对废后」的人。
究其缘由,自是担心「判罪」的问题。
赏罚一事,一向与「首赏」、「首罚」有关。
首赏较好,也即意味着余下的赏赐较好。
首罚较重,也即意味着余下的判罚较重。
如今,废后一事,竟然牵扯了移除太庙,无疑是一等一的重。
这,如何不让人惶恐?
赵策英淡淡望了一眼。
巧了,这一次还真就判罚不轻。
反是曾经站出来反对废后的,不管有没有跳到支持废后的行列,有一个算一个,都贬!
「君无戏言!」
一言落定,赵策英大手一挥。
「散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