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半响,纸张的选取有了结果。

淮南、两浙一带的竹纸,吸墨性适中,质地轻薄、柔韧上佳、便于折迭。

另外,竹子的生长周期短,便于大批量的制作。

关键就在于,仅仅五文一张,相较于上乘的宣纸、澄心堂纸而言,已经算得上便宜。

楮纸南北皆有,产量中等,细腻坚韧,吸墨性温和,八文左右一张,也略低于上乘的宣纸、澄心堂纸。

至于其它种类的纸,要幺是太贵,要幺是产量低,要幺太过劣质,不便于折迭,亦或是吸墨性太差。

「都试试吧。」

江昭平静道:「第一版报纸,一定要办得出彩,符合大肆传播的规律。要是效果不差,江某让官家在朝堂上公然予以认可,助力报纸传播。」

官家予以宣传?

薛向一震,连忙一礼。

「谢过阁老!」

二月末,御书房。

木几一角,左方搭着玉如意,上燃烧龙涎香,右方插着素花,香烛不燃。

君臣相对。

十余日过去,赵策英颓丧尽敛,平添些许成熟持重。

「子川,朕要变法。」

赵策英手持一道奏疏,传了过去:「单是去年,户部的财政赤字,就已达八百万贯。」

「冗兵、冗官、冗费之症,非得解决不可。」

「兵部兵籍足足百十万,吏部官籍几万余,吏员更是不知几何,单是一年的俸禄开销,就是赋税之一半。」赵策英摇了摇头,唏嘘道:「实非一日之症啊!」

准确的说,这是真宗皇帝以及先帝两位君王的「锅」!

太祖皇帝执政,禁军仅是三十万而已,官员更是仅仅三五千左右。

太宗皇帝一上位,就大开恩科,大肆养兵,兵籍达六十余万,官籍达万余。

不过,太宗皇帝执政时期算是建国初期,不单有过大肆养兵,也有过裁军十万的事迹,本质上是想要「养精锐」。

这样的兵籍、官籍数量,也还算正常。

谁承想,真宗皇帝登基以后,竟然继续大开恩科,大肆养兵,兵籍一度达九十万余,官籍达两万余。

先帝登基四十余载,兵籍更是达一百一十万,官籍近五万。

兵籍、官籍的数量,在真宗皇帝与先帝的手上,几乎是翻了一番。

冗兵、冗官、冗费之难,就此诞生。

及至先帝暮年,三冗之弊已经非常凸显,常有财政赤字。

但,根本没法解决。

一则,先帝魄力不足,性子太软。

三冗问题注定得从官员、兵卒上解决,性子太软,根本不足以有志之臣支撑解决问题。

二则,相较于三冗而言,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

先帝暮年无子,文武百官单是劝谏「过继宗室」就足足劝了近二十年,一直劝到江昭入仕,秘密立储法横空出世,方才解决了问题。

先帝的精力,大半都集中于与臣子斗智斗勇,自是无力关注三冗问题。

治平四年,先帝驾崩,一命呜呼!

先帝走的倒是爽快,甚至还搞到了「高宗」这一上乘庙号。

可问题是,两代积弊,着实是留下了不小的烂摊子。

单是养兵、养官就得耗费一半以上的赋税,可谓相当骇人。

「三冗之弊,实在是天大的祸患,不变不行啊!」赵策英叹了一声,补充道。

近十年,几乎一直都有财政赤字,支大于收。

关键就在于,钱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

财政赤字的造成,本质上是朝廷的支出大于税收。

为了维持政策的持续,超支的部分钱财通常都是从内藏库,也即君王私库中挪用资金予以补充。

然而,江山社稷何其之大?

君王私库,注定撑不了太久。

既然朝廷超支、君王无财,那就涉及以政令缓解朝廷赤字的问题。

一般来讲,就两种办法。

要幺提升税收,要幺减小支出。

提升税收,也即发布诏令,拓大税收的额度要求,从百姓的赋税上解决问题。

关键,百姓的税不能胡乱增收。

一些贫农、小农,本就算不上富裕,猛地增收,万一承担不住,就有可能一下子变得走投无路,唯有贩卖田地。

田地一卖,便是流离失所。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民变,动摇社稷之根本。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朝廷不会轻易下发政令,增大税收额度。

减小支出,也即是从官员、士卒,以及皇室的支出上减小。

这也就是从所谓的「三冗」上解决问题。

相较而言,但凡统治者有点脑子,就肯定偏向于解决三冗,而非增大税收。

「三冗积弊,臣苦思已久,倒也有些策略。」

江昭点头,沉吟道:「冗官之弊,盖因官吏冗余,且俸禄太过丰厚,致使耗费太大;冗兵之弊,盖因凡是荒年,朝廷都将流民、灾民编入厢军,以作安抚。一年一年的积累,导致兵饷消耗太大。」

「冗费之弊——」江昭望了一眼赵策英,平静道:「盖因朝廷供养宗室,以及贪污贪腐、赈灾救急。」

赵策英望过去,注目道:「子川可有良策?」

「一,钱不是省出来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