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有着检查披红的职权,也即意味着首辅有着票拟建议的最终决定权。
通过票拟建议的决定权,大概率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要是遇上一些怠政的君王,一天几十道奏疏的批示实在太累,大概率会直接采取内阁的建议,相权便可被无限放大。
苦,但也爽!
五十余道文书,置于木几一角。
江昭摇摇头,沉吟着,拾起了其中三道。
这是较为重要的三道文书。
第一道文书,为两浙水系两位封疆大吏上奏,记载着两浙水系的占城稻种植结果。
熙丰三年,江昭寄过两封书信。
一封寄到熙河路,让熙河路安抚使吴奎找寻棉花,并试着育种
一封寄到淮南东路江都县,让江都县令贺真运送一些占城稻的稻种到两浙水系,并让两浙路的主官推广试点。
其中,棉花种子已经被吴奎找到并育种。
种子有限,也就没来得及大幅度试点种植。
两浙水系的占城稻,也有了结果。
丰收,大丰收!
仅仅种植两百天左右,占城稻就已经成熟了两茬。
一样的时间,粳米生长周期是一百八十天,只能成熟一茬。
双季稻与单季稻的差距,可见一斑。
从粮食产量上讲,种植占城稻,产量几乎是翻了一倍。
并且,占城稻还具有耐旱耐洪,旱涝保收的优点。
高产、成熟周期短、旱涝保收,不难预见,这是关乎民生,关乎百姓吃饭问题的农作物。
唯一的缺点,或许就是还有一定程度的微涩味。
但这不重要,对于真正的底层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才是真理。
稻米的口感不好,那是官老爷们才会考虑的问题。
占城稻,必须得推广!
不过,具体怎幺推广,可就有不少说法。
反正,必须得让行政力量介入,否则就不可能办成事情。
第二道文书,为兵部和户部呈奏,主要是一些运粮的统计数据。
从去年十月开始,户部就已经适当拔高了边疆粮食的价格,鼓励商人运送粮草入边。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有效。
连着运了半年的粮草,边疆粮草充足,大周一方已经没什幺粮草压力。
这一道文书重要,主要是它属于「担责」型文书。
六位内阁大学士一起披红,日后要是边疆粮草有了问题,那也是六人一起担责。
第三道文书,为江昭书就。
裁军!
拾起「裁军」文书,江昭皱眉,将其暂时丢到木几下压着。
熙丰二年,吏治改革。
熙丰三年,经济改革,休养生息。
熙丰四年,自然是得轮到军队改革。
不过,目前还不是裁军的好机会。
边疆动乱,为免动摇军心,暂时还不能裁军。
真正的裁军机会,还得是大胜归来以后。
而且,裁军也没想像中的简单,稍有不慎,甚至都有可能倾覆山河。
自古以来,裁军艰难,主要是涉及两大难题:
一,怎幺解决被裁的士卒?
一般来说,士卒都是「终生制」。
一天为卒,一辈子都可以是卒,从而领一辈子的军饷。
裁减军卒,万一用力过猛,就很容易招致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