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军改!」

江昭垂手肃坐。

变法革新,一年有一年的规划,一年有一年的任务,循序渐进,不断推行。

熙丰二年,变法以吏治为主。

熙丰三年,变法以经济为主。

熙丰四年,自然是得实行军改。

关于军改的政令,江昭苦思良久,已有了良策。

如此,自是呈奏入宫。

「容朕一观。」

赵策英面色凝重,摆了摆手,自有宫女奉上一杯泛黄的清水。

淡淡的清香传来。

嗯?

江昭捧过清水,有些意外。

蜂蜜水?

于是乎,君臣二人,一人抿着蜜水,一人观读奏疏。

一篇军改奏疏,足足有十页左右。

赵策英读着,不时点头,予以认可。

相较于冗官来说,冗兵显然是更难解决。

文书中,军改主要改三点:

一、权责重新划分。

二、兵卒厘清、卸甲归田。

二、军饷改革。

权责重新划分,主要是针对兵部、三衙、枢密院的权责予以厘清。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自古以来,受限于官制更替的缘故,掌管军卒的司衙并不一样。

西周,司马府掌兵权。

秦汉,太尉府掌兵权。

魏晋南北,五兵尚书曹纳入尚书省,主掌兵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兵部掌兵权。

不过,不难窥见,自西周至隋唐,都是单一的司衙执掌兵权。

大周不一样,兵权三分。

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练兵权与赏罚权,临时统帅掌统兵权。

至于兵部,责权已经偏向于辅助,主管粮草、舆马、器械。

该说不说,这一套掌权流程,还真就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枢密院掌调兵,可枢密院长官是文官,也即意味着武将调兵受文臣限制。

三衙,也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

三衙掌练兵权,本质上是武将管练兵。

士卒的管理、训练、升降、赏罚,都是武将责掌控。

不过,与之一并实行的还有「更戍法」,士卒与将领频繁更替。

这就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难以有凝聚力。

临时统帅,一向都是官家任命。

粮草是兵卒的命脉,兵部管粮草,没有粮草,枢密院和三衙自是不敢乱来半分。

一套流程,微妙平衡,兵权就彻底掌控在了皇帝手上。

当然,这种法子也不是没有缺点。

缺点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奇差!

武将轮值,不能长期担任某一军伍的主将,辛苦练兵就会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

这一来,除了得罪士卒以外,练兵根本没有半点好处。

如此,武将自是「管兵」为主,而非「练兵」。

这种制度带来的问题,必须得改制!

实现大一统,从来就没有想像中的简单。

燕云拓土,本质上是吃了「信息差」,享受了武器代差带来的优势。

可问题就在于,武器代差并没有想像中的大。

陶瓷炸弹,主要核心还是惊马。

可若是辽人精心训练一二,以烟花平替,自可使得战马不惊。

从攻伐上讲,陶瓷炸弹也主要偏向于埋伏和防守,一旦涉及进攻,效用就大打折扣。

此外,冷兵器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凡科技没有发展到诞生「众生平等器」的地步,冷兵器与骑兵的组合,就是绝对的战场收割机。

初步的陶瓷炸弹,真要细究起来,还是不太可能一举葬送冷兵器时代。

要想大一统,军卒的战斗素质一点也不能忽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