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大概率还是不能行。
只能说,辽、周百年相争,大周屡屡惨败,从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这一问题也不难解决。
不难预见,让兵与将的组合固定即可。
兵识将、将知兵,自可拔高战斗力。
不过,这种法子拔高了武将的权力,必须得剥夺一部分。
由此,也就有了权责重新划分一说。
为了平衡,江昭打算剥夺武将的赏罚权、升降权,以及军饷发放的权力。
这些权力,通通归拢兵部!
兵卒厘清,也即统计军中实际人数,定期一年统计一次,确保军中人数真实,一些老弱病残,该安置就安置,可大批量送入熙河十二州,耕种田地。
军饷改革,主要就是剥夺武将发放军饷的权力,统一交给官方机构发放,避免产生吃兵血的现象。
「呼!」
长呼一口气,赵策英拾着文书,徐徐踱步,沉吟起来。
这一套军改流程,改了不少东西。
不过,核心没有变——兵权,还是紧紧的握在皇帝手上!
武将练兵,但是赏罚权、升降权,军饷发放都是归拢兵部,也就是在文官手上,仍然可起到文官制衡武将的效果。
「好!」
赵策英连连点头:「上乘良策!」
不动兵权核心,却又能拔高军队战斗力,绝对是鱼与熊掌兼得的上乘良策。
江昭点头,补充道:「不过,武将大都吃兵血,这幺一改,便触动了将门勋贵的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丢失,自是得补一补,以免将人逼上绝路。」
凡是长久的变法,肯定都是以「利益平衡」为核心。
要拉拢相当一部分人,释放一些利益,让受益者主动维持变法的推行。
上一次,针对地方郡望、县望的「重工商业」政令,本质上就是释放利益,持拉拢态度。
如今,轮到了军改,肯定也是一样的做法。
诚然,喝兵血是无本买卖,将门勋贵肯定不太愿意撒手。
但,该释放的利益还是得释放。
核心利益被枪,有退路和没退路,那是两个概念。
没退路,可真就是唯有造反一条路。
「嗯。」
赵策英也知晓这一道理,认可的点了点头去,旋即沉吟道:「江卿以为,什幺样利益合适?」
喝兵血,这一部分利益可不少。
从禁军到地方,军中人员的空饷大概是三分之一左右,而一年的军饷支持大概是千万贯。
也就是说,将门勋贵一年单是喝兵血就能贪墨三四百万贯钱。
什幺样的利益,能与兵血相媲美?
再不济,也不能差上太多吧?
江昭徐徐吐出两个字:「开采石见银山。」
一句话,拨云见雾。
赵策英恍然,不禁点头:「好主意!」
大周境内,银山开采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官府让百姓服徭役,予以开采;一种是官私合采。
其中,官私合采大概是二八分成。
官府二,私人八!
这主要是开采银山消耗人力物力太重的缘故。
银矿开采,依赖大量人力、资金投入,且勘探、开采过程风险相当之高。
为此,便有了官私合采。
所谓的私人,基本上就是一些以开采银山为生的百姓,亦或是商人。
开采银山,利润肯定是有不少,但以此为生的百姓足足有几十万,分润下来也就勉强过活。
江昭说的利益分润,就是让勋贵联合开采石见银山。
这一部分利益,一年掏出三四百万贯,绝对不是问题。
要是连这都不能让武将安分,那也就怪不得朝廷无情!
「七三分?」赵策英眯着眼睛道。
石见银山与别的银山不一样,产量贼高,银矿含银量也大。
二八分肯定不现实,必须得七三分,七成是官府的。
「差不多。」江昭点头。
二八分,算是绝大多数银矿的官私分成。
不过,偶尔也有含银量较高的银矿,能够达到五五分成的地步。
石见银山更高,自是还能往上涨一涨。
「好。」
赵策英大袖一挥:「着人,诏宁远侯、镇南伯入宫。」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