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江昭束手,平和道:「以官家的性子,估摸着是在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公然宣布。」

一般来说,御驾亲征都忌讳「临时起意」。

否则,便有可能会是大败而归,甚至是跟明堡宗一样出国留学的下场。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真·临时起意」。

临时起意,其缺点主要就是没有准备好粮草、军械等相应后勤措施。

赵策英不一样。

自从九月起,大周便已有了大战的准备,并不断的向边疆运送粮食。

这也就使得,赵策英就算「临时宣布」也不影响什幺。

毕竟,实际上的军械、粮草运输,起码准备了半年左右。

「大相公可有相劝?」

元绛皱着眉头,不太支持御驾北伐:「连连征战,消耗实在太大,若是常人,绝对是难以支撑。」

其余几人,连连点头。

元绛的话不无道理。

连连征战,常人根本就扛不住。

也正是因此,郊外禁军都已经有了换防的趋势。

一样是征战,但北伐的士卒和南征的士卒,决计不会是一批人。

类似于顾廷烨、王韶二人,天资禀赋,自有名将风范,且正处于精力充沛的人生阶段,连着抗两次征战,估摸着倒也无妨。

但官家,可并非是天赋异禀之辈!

这要是北伐,不得累垮了?

「劝了。」

江昭挑眉,摇了摇头:「但,官家志向高远,着实是劝不动。」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皆是面有异色。

志向高远?!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系铃人。

但,千古一帝的饼,就连大相公也解不了吗?

「披红吧。」

「一会儿,几位大学士自去相劝即可。」

江昭摇着头,没有深度探讨的意思。

几捆岁计文书,传了下去。

「韩阁老披红兵部、边疆、御史、谏院的文书。」

「张阁老披红内外百司的文书。」

「元阁老披红路、郡、县的文书。」

「唐阁老披红户部、礼部、工部、刑部的文书。」

「余阁老披红吏治、都察院的文书。」

一年岁计,意义非同凡响,关乎着不少人的乌纱帽。

为免偶有缺漏,无论是地方上,亦或是京中百司,无一例外,都是秉持着「宁多不少」的态度,文书内容相当详尽,大都是半本书起步。

上上下下的文书堆在一起,却是足有一人之高。

文书实在太过繁杂,量实在太大,自然也不可能一一公然批示。

为了时效性,唯有走分工披红的路子。

当然,这种法子有点伤大相公!

文书传下去。

约莫一香左右,便时不时的有批好的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上。

百司之中,以吏部、户部、工部、兵部、银行、国子监、军械监的文书,较为受其重视。

地方上,以西南、西北一带的文书较为受到重视。

其中,吏治已经有了较大的优化。

熙丰二年,天下路、州、县官员为五万人左右,小吏为四十五万人左右。

但,截止熙丰五年,连着三年肃清吏治,已经将绝大部分不干事的人贬黜、免黜,官员仅有四万一千人左右,小吏仅有三十七万五千人。

纯粹的「数据治国」肯定是不行,但数据也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

就以目前的吏治来讲,继续坚持四五年,就可让官员数量降到三万、官吏数量降到三十万左右,达到一种较为健康的状态。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