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便可让吏治稳定下来,一年贬几百官员,几千小吏即可,仅是相当于让一县之地三年落马官员一人,三年免小吏十人左右。
既不乏一定的震力,却又不至于人心惶惶。
户部也有不小的「进步」,主要集中于粮食部分。
熙丰五年,户部主要有四大开支:
一为皇室开支,合三千九百万贯。
这一部分,主要是涉及了修大内、兴修殿宇的钱。
二为军中消耗,合一千二百万贯。
这一部分,主要是涉及了南征交趾的消耗,不过,就实际而言,相较于上一年的一千四百万贯军费来说,甚至还少了两百万贯的开销。
这主要是裁军的功劳。
名义上,大周是熙丰四年大量裁军,并推行卸甲归田的政策,但实际上的裁军几乎是持续到了熙丰四年腊月。
也就是说,裁军真正的效益,其实是体现在了熙丰五年。
就江昭保守估计,要是没有南征交趾,大周一年的军费消耗可能也就七八百万贯左右,相较于尚未裁军以前,几乎是少了一半。
三为官员俸禄,合六百万贯。
四为日常治理,以及一干政策的消耗,合三千万贯。
这一部分的花销有点大。
主要在于,半免费教育、道路修建、钢铁冶炼、大航海,都相当耗钱。
即便这几道政令仅仅是初步执行,甚至都尚未彻底铺开,就已耗费了足足千万贯钱。
此外,还有内外百司、地方治理、水利兴修的钱,合两千万贯。
此四大开支,合八千七百万贯!
财政进项,主要是三大宗:
一为农业赋税征收,合三千九百万贯,较上一年下行了四百万贯钱。
这是正常情况。
究其缘由,主要就是占城稻大丰收!
老实说,占城稻的缺点真心不少。
甚至可以说,除了可以仗着高产量让底层人饱腹这一优点以外,其余的都是缺点。
也因此,占城稻根本就卖不出价钱,一样的重量,占城稻的粮价仅仅是梗稻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论起产量,种植占城稻大概是梗稻了一倍半左右。
两者一中和,相当于种一斤占城稻就少卖一半的价钱,农业税自然就会少上不少。
不过,这是一通好消息。
有粮,就不容易饿死人!
其实,这一则消息在十月左右就已经传入了中枢。
彼时,恰好是占城稻二次收割。
熙丰四年,江昭下过制书,决定将粮食的产量单独拎出来划作政绩。
无论是占城稻,亦或是梗稻,都视为更为贵重的梗稻计量。
其本意,自然是鼓励官府推动占城稻的种植。
结果,粮食大丰收,自然就有不少大员心头高兴,连忙上报喜讯。
于是乎,为了鼓励种植占城稻,江昭却是下令让户部的人以梗稻五成的价钱,也就是占城稻一倍半的价钱征调粮食。
截至目前,已是征调了足足九千万三百石①,算是彻底解决了北伐粮食短缺的问题。
除了农业税以外,其余的两大财政进项,分别是工商业税收,以及银行的保管费。
一者为五千一百万贯,一者为四百万贯。
不难预见,工商业已经被彻底盘活,在以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工商业都会是「一片蓝海」。
凡此三大进项,合九千三百万贯。
并未破亿。
主要是没有抄家,少了些抄家灭门的进项。
工部受到重视,主要是其正在修大内。
这是一项耗费达三千万贯的大工程,很难不受重视。
就工部文书可知,预计得三年方可完工。
兵部,主要就是一些关于粮草和军械的帐簿。
银行,主要是储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