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但凡是涉及追赠,就会特别一目了然。
追赠,都讲究「晋等」
就像富弼大相公,以郑国公致仕,就追赠为韩国公,从不入流转为三等。
内阁大学士范仲淹,以汝南郡国公致仕,也追赠为魏国公,从不入流转为二等。
大相公赵普,尚未致仕就受封魏国公,死后追赠为真定王,从国公晋升位王爷。
当然,也存在一些封号并未晋升的人。
类似于晏殊、杜衍,都是政绩较浅,亦或是政斗失败,并未有相关的封号晋升。
但不论如何,一旦晋升,肯定就得晋等。
也即,要幺就不晋升,要幺就「晋等」。
这也就使得,人臣的封号九成九以上都维持在「三等」极其以下,上限就是晋、燕、韩、赵、
吴、越。
为的,就是让其还有晋升的余地。
这一点,就连宠臣、权臣的先大相公韩章,也是一样。
其执政十三年,公爵封号足足晋升了几次。
即便如此,其也是致仕前夕方才从韩国公晋升为魏国公,位列二等。
致仕前夕晋升,肯定是有「加赠」的意味。
通常来说,一旦享受了加赠,就不太会享受「追赠」。
也因此,就算是以韩章的资历,是否能死后封王,也还是没有定数。
而作为韩国公,理论上江昭还有足足两次进步机会。
一为燕国公,一为晋国公,都是三等封号。
结果,官家竞是将其一步晋为了魏国公!
这是什幺?
这就相当于一种承诺—死后,不出意外,必定封王!
至于说有没有可能死后不封王?
有可能!
不过,可能性几乎为零。
死后「不晋等」,无非是政斗失败,亦或是政绩太差。
然而,且不说江昭不太可能政斗失败,就算是其真的政斗失败,也未必不能「晋等」
毕竞,从来就没有政斗失败就必定不能晋等一说。
若是影响力较高,亦或是政绩为上乘水准,一样能晋等,内阁大学士范仲淹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就以江昭的政绩和影响力来说,但凡后半生不声名尽毁,基本上是稳稳的晋等,死后封王。
主要在于,大一统几乎是其一手促成。
但凡修大周史,熙丰年间定然是重点。
而熙丰年间,又有两位重点人物。
一位官家赵策英,另一位就是变法新政的唯一核心江昭。
此外,就算是一时不敕封,后世人也有可能敕封。
绝大部分重臣,一生都仅是在致仕,亦或是死后会有一次晋等的机会。
但,一些较为特殊的重臣,却几乎是代代敕封。
江昭,无疑就是此中行列的人。
后世赵氏君王,但凡不是傻子,就肯定会重重追封江昭。
也因此,晋等魏国公,于江昭而言,也即意味着几乎是板上钉钉的死后封王!
其三,为有关于特殊荣典的赏赐。
丹书铁券!
通俗一点,也叫免死金牌。
大周一朝,免死金牌很少。
一方面,主要是赏赐下来的就少。
百年国祚,除了太祖年间有过关于丹书铁券的赏赐以外,其余时间都没有赏赐过丹书铁券。
就连太宗皇帝,也是如此。
究其缘由,主要就是丹书铁券的赏赐门槛实在太高。
除了开国的一些国公、侯爷以外,其余人甚至都没资格摸到门槛。
另一方面,主要是免死金牌被消耗了一些。
自太祖至官家,较为大型的政治清算可是一点也不少。
太祖年间,烛影斧声,千古佳话。
太宗年间,兴兵北上,不幸大败。
真宗年间,宗室过继,从龙之争。
先帝年间,太后垂帘,皇后废立。
一桩桩,一件件,总有一样会让人上当,不幸站错队伍。
时至今日,已是唯有寥寥几户人有免死金牌。
这一点,从上次江昭遭到刺杀,连抄二十三户将门勋贵都没有人掏的出来半枚免死金牌,就可窥见一二。
如今,官家竞然又一次赏下了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