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凡入阁人选,百官若有建言,皆可拟诏上呈。」

赵策英大袖一挥,并未给群臣太多议论时间:

「功臣入京,自该接风洗尘。」

「百官,移步垂拱殿。」

文武百官,连忙一礼。

「陛下圣明!」

落日半隐,残阳铺金。

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赵策英不时注目两眼,就将文书合上,俨然是象征性的打开一观。

其下,大相公江昭扶手正坐,作沉吟状。

木几上的文书,都是近半年的布政政令。

不过,几乎都是小规模政令。

大军北上,以一敌二,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未免平添内乱,一些一些可能产生动荡的大型政令,江昭却是半分未动。

就像是关于土地兼并的政令,按江昭的计划,其实就该在熙丰六年颁下。

但,受制于战争的影响,也唯有被迫止步。

就总体而言,熙丰六年俨然是以休养生息为主。

除了敕律之争,以及释经权的争夺以外,并无任何大事。

一切,都以平稳为主。

「嗯。」

几十道文书,一一合上,赵策英点了点头,习惯性的赞许道:「子川之政,实为千古良策。「

「陛下过誉。」

江昭正坐,谦逊一笑。

其后,沉吟着,徐徐道:「臣入宫,除了上呈布政文书以外,却是还有一事,有些不太拿得定主意,有意寻求官家的意见。「

「何事?」赵策英一怔,有些好奇。

通常来说,凡是庶政,都以文书形式上呈即可。

就算是文书不合皇帝的意,无非是打下去,亦或是留中不发,单独寻求君王意见的事情,还真就较为少见。

特别是江昭宰执天下以来,君臣二人同心协力,基本上都是颁布「正经」的政令,根本就没有先帝年间的那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于是乎,这种私底下的寻求意见,就更是稀少了不少。

江昭正坐,一脸郑重的注目过去,问道:

「敢问官家,可要泰祭祀否?」

政权大一统,祭天,祭地,祭太庙,这都是必须的流程,但是否祭祀泰山,却并不在礼制规定的行列。

嗯?

赵策英一怔,眉头微挑,有些意外。

还真别说。

这还真就是一大难题!

「嘶~!」

赵策英几次欲答,偏又几次不答。

过了十几息,干脆抻着手,微闭着眼睛,作思量状,并未说话。

江昭平和一笑,也不意外。

本来,泰山祭祀是很有含金量的。

除了《管子·封禅》中记载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

舜、禹、汤、周成王,合十二位圣人王以外,真正详细记载过泰山封禅的君王,也就寥寥几人而已。

自春秋至西汉,也就两人有过泰山封禅,也即秦始皇、汉武帝。

彼时,泰山封禅的含金量,一度高到让汉光武帝刘秀都为之自弗不如,自认德行不足,不可封禅。

要知道,刘秀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

含金量之高,可见一斑。

其后,汉章帝、汉安帝泰山封禅,极大的拉低了一波泰山封禅的含金量。

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勉强将含金量拉上去了一点,让其仍是绝大多数帝王高不可攀的存在。

直到..

真宗封禅!

一下子,就将泰山从「牌子货」打成了「杂牌」,经此一封,泰山封禅的含金量可谓是一落千丈。

低到何种程度呢?

低到赵策英都心头迟疑,有点不太情愿!

这还是赵氏子孙嘞!

当然,这也尚在情理之中。

任何荣誉的含金量,都是人赋予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