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在大一统过程中的参与度,几乎是拉满。
任何一次较为大型的征战,无一例外,都肯定有两人参与,且都是百战百胜,大肆领先的水准。
后世修史,但凡修到了大一统,两人也是绝对绕不开的存在。
特别是「百战百胜」这一特点,注定会被大书特书。
就目前而言,两者名望似乎没有高到不可想像的地步。
可时间会放大一切。
就江昭估计,以两人的传奇经历,甚至都有可能被单拎出来书就一部类似于《隋唐演义》一样的名著。
毕竟,两人实在太具话题度。
顾廷烨,纨绔子弟,一鸣惊人。
单就这一点,就足以支撑说书先生编上几百种故事。
既可作为「废柴主角」模版,也可作为「龙王归来」的模版,甚至于「霸道国公爷」,也不是不行王韶,三甲进士,一样是一鸣惊人。
文人转武将,一样也有大量编故事的空间。
一鸣惊人、废柴逆袭的故事,从来都相当流行。
「可。
「'
「嗯。」
其余几人,相继认可的点了点头。
顾廷烨、王韶二人,毫无疑问,也是拔高昭勋阁含金量的存在。
当然,就拔高的程度而言,肯定是远远不及大相公。
江昭、顾廷烨、王韶!
三人定下。
其余几人,相视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沉默。
有点难选!
自治平四年至今,也就七年而已。
官家登基,自然也就仅仅七年。
寥寥七年,有过几位内阁大学士,几位枢密副使呢?
很少!
自从官家登基以来,政局就渐渐稳定了下来,真正被政斗下去的内阁大学士,仅一人而已。
欧阳修!
除此以外,别无他人。
罕有人被政斗下去,也即意味着大都是正常致仕,内阁人员的更替频率自是较低。
时至今日,也就有过两次较为大型的更替。
熙丰元年,熙丰四年!
自治平四年至熙丰元年,内阁大学士有六人:韩章、张升、吴充、曾公亮、欧阳修、
王尧臣。
自熙丰元年至熙丰四年,内阁大学士有六人:韩章、江昭、吴充、文彦博、韩绛、唐介。
自熙丰四年始,内阁有过七人:江昭、韩绛、元绛、张方平、唐介、余靖、王珪。
其中,唐介是病故,王珪是替补上来的。
也就是说,七年时间,也就仅仅有过十四位内阁大学士而已。
除去被算到先帝年间的韩章、张升、吴充、曾公亮、欧阳修、王尧臣、文彦博六人,实际上也就七人而已。
这....
书房中,近十人相视一眼,面面相觑。
总不能都进前十吧?
诚然,都进前十肯定是让人高兴。
但问题在于,都进...这样不太好吧?
几位内阁大学士,或多或少都有纠结。
粗略一瞥,江昭就了解了状况。
旋即,沉吟着,建议道:「自官家治政以来,文武大臣都政绩上佳,不乏名臣之象,实非双手可数遍。」
「实在不行,也不必局限于前十,就都列出来吧。」
「届时,一并融入五代名臣之中,剔至二十四人,也是一样的效果。」
江昭这话,半真半假。
假的在于,都有名臣之象。
但凡名臣,必得政绩、声望、影响力达到一定的水准。
其余几位内阁大学士,声望和影响力都略有欠缺。
真的在于,都真的政绩上佳。
可能几位阁老自认为没干什幺大事,并不特别「出挑」。
但就实际而言,作为改革期间的内阁大学士,非但没有使绊子,反而还主动推行改革,单就这一点,就已经是相当不俗的政绩。
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年间的一些宰辅重臣,论起政绩还真就未必及得上几人。
「朕也有此意。」
赵策英认可的点了点头。
反正,除了寥寥几人以外,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得淘汰!
「王安石。」江昭主动开口道。
「余靖。」
「元绛。」
「种谔。」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互交叉着互荐。
不一会儿,就列出来前十四人的名单。
江昭、韩绛、元绛、张方平、唐介、余靖、王珪、顾廷烨、王韶、王安石、章衡、张鼎、种谔、沈括。
相较于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四代而言,官家这一朝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一些尚未入阁的大臣,也被列为了有望入昭勋阁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