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二十四昭勋阁功臣(下)
御书房。
藏书千卷,书香萦怀。
木椅横立,君臣相对。
凡入座者,或内阁文臣,或枢密武勋,或椒房外戚,相视一眼,皆是神色肃然。
重头戏来了!
官家这一朝,谁可入前十?
这很重要!
人,但凡有欲望,就肯定会「贪」。
而贪,又有小贪、大贪之说。
小贪者,贪一时之利。
大贪者,贪千古之名。
入昭勋阁,自然就是千古之名!
无论是文臣,亦或是武勋,都非常清楚一个事实凡入昭勋阁者,必定千古流芳!
这是注定的事情。
自古及今,较为大规模的功勋表彰,无非有三:
其一,入祀太庙。
这是较为普遍的政治标杆。
自西周始,就已经有了臣子可入祀太庙的规制。
本书首发 追书认准 ,????????????.??????超省心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自其以后,历朝历代也都在延续相关的规制,以此作为人臣的最高荣誉象征。
其二,云台二十八将。
这是较为典型的功勋表彰。
开国二十八功臣,列入南宫云台,以彰显功勋。
其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是真正人人皆知的大型功勋表彰,不乏政治意义,也不乏表彰之意。
一样,也是为彰开国之功而设。
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些类似的功勋表彰,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或是石勒十八骑,或是八柱国十二将。
不过,都不太有名。
究其缘由,主要还是没有太大纪念意义,导致功勋表彰有些偏向于「自嗨」。
入祀太庙,为千年礼制,自带一定的纪念意义。
云台二十八将,为的是表彰开国之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是一样,为表开国之功。
其它的一些功勋表彰,没有太大的纪念意义,也即意味着是政治意义大于功勋表彰。
如此,可不就是「自嗨」?
就算是偶尔有涉及开国之功的表彰,也都是非大一统、短命王朝的开国之功,自是不受后世人的重视。
反之,抛开「自嗨」意味较为浓重、以及非大一统的功勋表彰,也就仅限于入祀太庙、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寥寥三者。
凡此三者,无一例外,都是千古留名的存在。
就连云台二十八将,表面上较为冷门,其实也做到了千古留名,无非是没有达到人人皆知的地步而已。
如今,大周实现大一统,纪念意义不可谓不浓重。
不难预见,凡入昭勋阁者,皆可千古留名,无非是声名大小的区别而已。
凡位极人臣者,在乎的无非就是两点:
其一,子孙绵延,家族兴旺。
其二,就是千古名声。
于是乎,六丈书房,一时无声。
入选前十,不一定可入昭勋阁。
但不入选前十,一定是入不了昭勋阁的!
「大相公文可治国,改革弊政,使物阜民丰,政通人和;武可上马,拓土三千,使兵强马壮,兵精粮足。」
顾廷烨擡手一礼,一脸的严肃:「以臣拙见,大相公之功绩,犹在千古名臣之上,必得占据一席。」
「臣附议。」王韶平静道。
「臣附议。」
「臣附议。」
其余人,一一朗声附和。
大相公入昭勋阁,这是毫无争议的结果。
单论起功绩、名望的压制力,就算是西汉的汉初三杰与初唐的房谋杜断,也是万万难以望其项背。
这样的人,俨然是拔高昭勋阁含金量的存在。
其若入阁,便是名单公正。
其若不入阁,所谓的昭勋阁,也就无非是名不副实的千古笑话而已。
「这是自然。」
赵策英拾起朱笔,连连点头。
约莫两息,褚纸上赫然书就了标准的「江昭」二字。
诚然,「昭勋阁」的「昭」字,意为昭彰、表彰。
所谓昭勋阁,也就是昭彰功勋的阁楼。
可,若是非常扯上一点关系,却也未必不能是江昭的「昭」字。
此事,可视为巧合,也可不视为巧合!
「越国公。」
「代国公。」
江昭扶手正坐,徐徐道。
顾廷烨、王韶二人,也是必定入昭勋阁的存在,且一样是没有半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