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他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我喝着你们街边卖的格瓦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缺。后来的事情,你就差不多知道了。」

秦远说了很多,故事真真假假,掺杂着个人奋斗的艰辛、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冒险精神和那幺一点时代的机遇。

情节足够曲折,也足够精彩,完全符合一个「商业传奇」的叙事模板。

里莫诺夫听得叹为观止。

一个在燕京没有身份背景的穷小子,几乎是押上一切,破釜沉舟般地跑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凭藉着吃苦耐劳、诚信经营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甚至能撬动国家级的大型贸易。

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他眼前的商业神话!

而这个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苏联内部轻工业体系的孱弱和市场供给的极端匮乏,正是造就远东贸易和远东食品腾飞的最坚实基础。

里莫诺夫作为一名资深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篇专访一旦刊登,必然会引起苏联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和深思。

其冲击力,或许不会逊色于他先前那些揭露性的「阿富汗战争报导」和「棉花案」。

为了验证秦远故事的真实性和获取更多视角,里莫诺夫在采访结束后,又专门找了斌子等公司员工、旅馆里其他等待发货的中国「倒爷」。

而后又跑到被远东食品收购的奥恰科夫饮料厂,找一些工人进行了补充采访。

得到的反馈几乎一致:员工佩服老板的魄力和智慧,倒爷们羡慕秦远的成功,认为他抓住了最好的时机。

工人们则对现状非常满意。

他们口中说着的,总结来就两句。

「自从工厂被远东食品收购后,大家重新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工资,清清楚楚,大家都觉得有奔头」。

这些话都让里莫诺夫印象深刻。

而最直观印证秦远商业成功的,无疑是普希金广场真维斯旗舰店那人头攒动、热度爆表的景象。

直到中午时分,等待进店选购的人群长队依然没有散去。

里莫诺夫特地选取了几个角度,拍下了这火爆的场景,心中对于整篇报导该如何构思、如何起笔、如何收尾,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

回到报社,他匆匆吃了几口黑面包和红菜汤当作午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打字机前,开始专心撰写这篇注定会引起轰动的报导。

足足花了三个多小时,他才将报导的初稿完成。

他从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写起,提到其轻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以此为背景,引出了秦远这个来自燕京胡同的「小人物」。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