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丞相连遮羞都不遮了,直接在廷议上立起了荀子的招牌,一干儒官眼晴立刻就红了。
如荀子、公孙弘之流,聪明才智完全可以领衔一代儒家,为什幺、为什幺就不愿意将儒家推至更高的层次,反而要将儒家一些关键思想给踩到脚下呢?
灾异说的内容,不少儒者都知道其中充斥着大量不合理之处,就比如董仲舒从《春秋》中找到的灾异例子。
鲁国火灾,在鲁定公时期,鲁国的「两观」失火,董仲舒认为,「两观」本是天子才能拥有,现在鲁国也有,无疑是偕越之物,两观发生火灾,就好像上天在警告鲁定公,鲁国之中有偕越之臣,是时候引起注意除去他们了,而鲁定公没有领会上天的意思,于是第二起、第三起火灾接连发生,起火的地点分别是鲁国的桓宫和鳌宫。
那时已经到了鲁哀公时期,可惜鲁哀公同样没有重视,又过了一年,毫社也发生了火灾。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网
毫社是鲁地殷商遗民祭祀先祖之地,董仲舒认为鲁国是封给周公族人的,保留亡国的毫社不符合礼制,是以,四个火灾接连发生火灾属于同一类建筑,是「不当立者」,是上天在反复警告鲁君要除去国内的偕越之臣。
问题接踵而至,鲁国的越之臣季孙氏掌权架空鲁君并非一天两天,上天为什幺不早点发出警告?
董仲舒当然会给这一明显漏洞打上补丁,解释为上天会选择最合适的时候给出警告,之前圣人未出,想要除去季孙氏不容易,上天不会贸然让人以身犯险,而鲁定公、鲁哀公之时,圣人孔子已出,正是维护礼制的最好时机,上天才发出连续不断的警告,这就叫「不时不见,天之道也。」